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他,生于教育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教書育人是他一生的夢想。
他是胡宗突,1959年生,現任成都市新都一中校長,從事教育工作32年。
從胡宗突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國教育事業60年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一步步騰飛的歷程。
過去“跑步一身泥”,如今“校園配備齊”
胡宗突的初、高中時代是在新都區的大豐中學里度過的。
胡宗突回憶說,當時的大豐中學,教學條件在當地屬于中等偏上,但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講臺,再也找不出其他任何教學設備,實驗室更是想都不敢想。“記得過去,一堂課結束,老師全身上下滿是粉筆灰,現在的教學條件好多了!”
不久前,我們走進了胡宗突所在的新都一中。學校不僅設有化學、物理、生物、電教等科目的實驗室,還利用政府近兩年投入的幾百萬元,為每間教室配備了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在胡宗突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應當是學校運動場所的變化。
“我喜歡運動,特別是跑步。在我讀書的時候,學校條件差,大多數學校連操場都沒有,體育課跑步都拉到馬路上進行。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條用碎石鋪起的馬路,不僅跑起來腳特別痛,而且每次跑完步,汗水夾雜著塵土,整個人就像從泥土里鉆出來一樣?!?“現在,國家富裕了,學校建設跟上了,哪所學校沒有操場?在我們新都區,每所學校都擁有一個標準的運動場,而且絕大多數還都是塑膠的。”胡宗突說。
過去“教師少、讀書難”,如今“教學精、交流廣”
1977年,高中畢業的胡宗突進入了成都市新都區一所中學擔任數學教師。
國家近年來加大教育投入,不僅改善了學校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也隨之加強。胡宗突說:“過去,一個老師教幾門課,數學老師往往兼體育老師,而且大多像我這樣‘不專業’。現在不同了,國家興辦了那么多所高水平師范院校,專業老師多了。”
30多年的教育工作,還讓胡宗突目睹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教育體制的變遷和完善,使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公平權利。
“我讀書時,一個年級才100多人,主要原因是許多人家里窮,讀不起書。每次交學費的時候,我身邊許多同學就整天愁眉苦臉,賣雞賣鴨交學費,也有不少中途輟學的。我國實施義務教育法后,教育成了公民享有的一項權利,近年來義務教育更是走向了免費時代。”
除了教育保障機制的逐步完善,教育領域的漸漸開放也讓胡宗突記憶猶新:“早在1984年,新都一中就與日本城南中學進行了交流。當時我在學校負責行政工作,第一次出國,參與討論的課題是人口教育?!?/p>
如今的新都一中,不光是走出去,還請進來,聘請了5名外籍教師給學生上英語課。每一學年,學校都會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加拿大、芬蘭等10多個國家的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
編輯:鄧京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