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記者來到北京西山腳下的一座軍營,采訪了國慶35周年閱兵副總指揮、北京軍區原司令員周衣冰。
將軍身體硬朗、思路清晰、思維敏捷,說起話來鏗鏘有力,舉手投足間無不透出軍人的特有氣質。他如數家珍地講述了25年前那次舉世矚目的國慶閱兵的盛況。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了國慶35周年閱兵。這是自1959年國慶閱兵后,時隔24年舉行的一次盛大閱兵,也是改革開放后共和國舉行的第一次閱兵。
周衣冰回憶說:“‘文化大革命’使軍隊受到了沖擊和影響。‘文革’結束后,軍隊進行撥亂反正,需要舉行一次國慶大閱兵來振奮士氣、鼓舞人心,向世界展現人民解放軍的威武形象。”
“國慶35周年大閱兵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閱,顯示了人民軍隊保衛祖國四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力量。”周衣冰說,這是新中國成立后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閱兵。陸、海、空、第二炮兵、武裝警察和民兵共18527人參加了檢閱。各種作戰飛機、導彈、坦克、裝甲車、火炮、火箭布雷車等29種受閱裝備全部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研制、自行生產的,其中19種是新裝備,尤其是巨浪潛地導彈和東風某型號戰略核導彈首次亮相,使世界震驚。武警、空降兵、女兵方隊等首次出現在閱兵方隊中,也引起人們關注。
閱兵指揮部確定了“世界一流,國際前茅”的目標。“要想舉辦一流的閱兵,必須要有一流的組織領導水平。”周衣冰說,為了組織好這次閱兵活動,閱兵指揮部充分了解了世界各國的閱兵情況,認真分析了自身的有利條件和面臨的困難,從方案籌劃、組織到隊員選拔、方隊的構成、排面的設定以及方隊訓練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部署。
作為閱兵副總指揮,周衣冰負責具體籌劃工作,對于閱兵方案的每一項具體內容都了然于胸。在向中央領導匯報閱兵方案時,他胸有成竹,脫開文稿,利用懸掛在墻上的閱兵圖,邊解釋邊匯報,條理清楚、論證嚴謹、簡明扼要。
“在方案中,我們盡可能地從每一個細微處體現人民解放軍的風采和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周衣冰說,“徒步方隊首次將橫排確定為25人,縱列為14人,這樣的布局超過以往歷次大閱兵的規模,在世界史上也絕無僅有,最能體現方隊的威武雄壯。從立體的角度來看,地面42個徒步和車輛方隊,再加上4個空中梯隊,整體效果與天安門的建筑布局十分吻合,形成了天地一體的立體閱兵場面。”
閱兵方隊構成也有了新變化,高技術軍兵種在數量和質量上與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發展,海軍、空軍及裝甲兵、炮兵方隊大量增加,46個受閱方隊中步兵方隊比例很小。周衣冰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軍隊戰斗力的新構成,技術兵種的數量大大超過了步兵,反映了我軍現代化的發展水平。
“閱兵口號也有新的變化。”周衣冰回憶說:“以前,領導人檢閱部隊的口號大都是‘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一次,檢閱口號改為呼喊:‘同志們好!’和‘同志們辛苦了!’這一閱兵口號延續至今。”
“為了更好地體現女軍人的風采,這次閱兵破格允許受閱女軍人化淡妝。這一變化很不容易呀,在那個年代化妝是被視為資產階級情調。”周衣冰說,每一個細節的變化,既體現了軍委領導對官兵的關懷和愛護,更反映了軍隊治軍觀念的轉變。
1984年10月1日,首都全城到處充滿著節日的歡樂氣氛。修繕一新的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廣場東西兩側,林立的紅旗迎風招展。
10時,天安門廣場禮炮齊鳴,國慶35周年盛典開始了!
鄧小平同志在雄壯的軍樂聲中走下天安門城樓,乘坐敞篷檢閱車檢閱了受閱部隊。鄧小平同志在天安門發表了重要講話后,分列式開始。
足音鏗鏘,鐵流滾滾,戰鷹轟鳴……受閱部隊在雄壯的樂曲聲中,雄赳赳、氣昂昂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天安門城樓上,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頻頻向受閱部隊揮手致意,觀禮臺上的各界代表,看到受閱部隊的威武陣容,一次又一次地為之鼓掌、歡呼。
閱兵結束后,國內外輿論都對這次閱兵給予了高度評價,黨中央、中央軍委對這次閱兵非常滿意。閱兵結束后,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向全體閱兵部隊頒發了嘉獎令,這在我軍閱兵史上是第一次。
“這次閱兵不僅令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也在世界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周衣冰說,“因為這不僅展示了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更是為人民解放軍向國防現代化進軍吹響了嘹亮號角。”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網(記者 陳輝 王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