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從藍灰一片到五彩繽紛
60年來,國慶游行中群眾服飾的變化,是訴說歷史的最真實的語言,其樣式、花色和款式,反映著不同時代的民眾生活特點。60年來,游行群眾服飾的變化,無聲地訴說出我國由貧窮向富裕的轉變,也映著中國人由封閉走向開放的胸懷。
83歲的北京豐臺區大紅門村村民張福香,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時作為農民代表參加了群眾游行。他回憶往事說“沒有事先排練,跟玩兒似的就去了”。那天,張福香上穿舊棉襖,下邊是一條黑色單褲,腳蹬一雙膠鞋走過了天安門。和游行隊伍中眾多群眾一樣,張福香興奮地高喊“毛主席萬歲”。
“毛主席說我們站立起來了,意思是不用過窮日子、不再受欺負了!”雖然識字不多,記憶力減退,但張福香反復說著“沒有毛主席、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意味深刻的話。張福香12歲就給地主“扛活兒”,新中國成立后他有了自家田地,日子也越過越富裕。現在,他家已蓋起了3層小樓,還買了私家車。
“1950年以后,群眾游行服裝開始統一,但布料挺差的。”離休前為北京市文化局群眾活動處處長的吳揚告訴記者,自1949年至1999年,一共舉行了24次國慶群眾游行活動。他基本上都參加了,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國慶文藝表演的策劃組織,至今還保留著五十年代游行群眾使用的服裝布料。這是一塊淺藍色的“豆包布”,對著陽光幾乎透明,染上去的色彩因年代久遠而顯出斑駁。1956年國慶時,雨水打濕了“豆包布”做成的表演服,布上的染料都印到了群眾身上。1959國慶時,用玉米粒串成的裝飾“項鏈”是吳揚的得意創作。十年慶典,群眾游行隊伍中最前面的是女生方隊,她們高舉著國徽走過天安門。因為找不到型號統一的項鏈,也為節約開支,吳揚讓隊員們用線把玉米粒串起來,戴在脖子上,“遠遠看去,如同項鏈一樣。”吳揚說,“也只有在那個年代才有這樣的事情。”
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中,所有中國人的服裝只有灰、黑、藍和軍綠4種顏色,褲管寬松,沒有腰線,更沒有款式之分。“在國慶表演團隊里出現的旗袍、連衣裙等色彩鮮艷、款式多樣的服裝,經常會引來一片圍觀群眾。”吳揚回憶這些往事時仍有當年的興奮。吳揚說:“35周年國慶后,一切服裝都由國家制作。布料質量提高了許多,有化纖、棉布、絲綢等,顏色也是五彩繽紛。”此前,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率領的時裝表演隊,于1979年在北京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臺上多姿多彩的衣著吸引了國人的目光。人們思想獲得解放后,開始關注服飾的美感,35周年國慶游行中得到充分展示。
近些年,走向天安門廣場群眾的服飾開始向著開放化、時尚化的方向發展。吳揚說:“這是我們國家開放、自由的象征。”
溫暖細節:從集體狂歡到個人意識覺醒
國慶是國家的政治性大事。60年來,無數真實的面孔和表情,淹沒在集體的狂歡中,但每個曾經歷過的人們心中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感動。
盡管組織過20多次熱鬧的國慶游行表演,但吳揚最喜歡的還是在國慶游行中的群眾隊伍,那些推著小車帶著孩子的三代合家歡,那些把孩子扛在肩頭游行的年輕夫婦。
1950年國慶中的一個場景讓吳揚感動了幾十年。那天吳揚指揮著游行的隊伍前進,在臨近天安門廣場的地方看到,一位佝僂的老人,留著胡子,朝著站在城樓上的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注視著迎面而來的游行群眾,滿臉幸福。沒有幾個人注意到這位長者,甚至他自己也沒有覺得自己做了什么。“他特別讓我動容,因為他流露出一種特別的幸福和親切感。”吳揚說。
田耕和吳令華夫婦清楚記得,1984年國慶時的一個“失誤”,創造了現在依然讓人稱道的經典。當時,北京大學學生隊伍走過天安門廣場,突然打出了未經審定的“小平您好”的橫幅。在天安門廣場上經歷了多年的“毛主席萬歲”后,“小平您好”就好像是對長輩的稱呼,顯得那么親切自然。在后來成為共和國歷史上一段珍貴記憶的黑白照片上,你依然能看到年輕人的張揚和奔放。田耕說:“這一橫幅是那個開放年代的重要記憶之一。”
1999年,50年國慶的游行隊伍中,出現了最浪漫的方隊。在群眾游行方隊中,人們看到75對新婚男女,他們穿著結婚的西裝、婚紗,手持百合花走過天安門廣場。這個場面或許再好不過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征,獨立的個體獲得充分的尊重。在歷次的國慶游行中,田耕有一種明顯的感覺,“人文的元素越來越多,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在意個人的感受。”
編輯:寧波 來源:新華網(記者 任衛東 黃威 李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