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天安門前的國慶閱兵,都能引發億萬國人胸中的激情,電視機前也能吸引最多的觀眾。閱兵作為一項極其隆重的軍事儀式,是體現國威、軍威乃至一個民族浩然正氣的重要形式。從新中國開國大典直到1959年,每逢國慶都舉行閱兵。此后,主要因政治原因,閱兵停頓了25年,結果使軍隊作風乃至于軍人形象都受到了消極影響。1981年3月,鄧小平在聽取華北大演習的匯報時曾指出:“閱兵對軍隊在人民的觀瞻中有好處,現在人民不知道軍隊在搞什么。”作為國防建設成果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人們通過觀看閱兵,就可以在“觀瞻”中了解中國武裝力量建設的輝煌成就,并在今昔對比中看到一些閃光的亮點。
受閱部隊昂揚的風貌確為世界罕見
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強弱,主要體現為“人—武器”兩方面。閱兵既可以展示軍隊成員和精神風貌,又能顯現部隊的武器水平,在某種程度上能看出一支軍隊的戰斗力。過去世界上的陸軍強國如德國、蘇聯的閱兵式都異常威武,起到讓許多國家觀之膽寒的威懾作用。英美作為海上強國曾有過盛大的海上閱兵,其陸上檢閱的水平則不敢恭維。我目睹過美國首都的國慶閱兵,其官兵步伐不太整齊,觀眾也是口哨叫喊聲不絕,感覺像是看一場歡快的“嘉年華”。雖然美國強調高科技致勝而不大重視一線官兵的勇猛拼搏,然而通過閱兵看到其軍隊的精神面貌,再聯想到其官兵在朝鮮、越南等陸戰場上的表現也就不難理解。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每年閱兵都顯示出部隊的服裝、武器和隊列水平有了新進步,從而在國內外不斷提升軍威,鼓舞了全國人民,并對反動勢力形成極大震懾。進入60年代后搞所謂“反修防修”時,閱兵式被批判為“形式主義”,國慶節時軍隊到天安門前列隊行進時便手揮語錄本,步伐都走不齊,嚴格來講只能算是游行而不能算閱兵,這反映出軍隊建設也陷入誤區。當年國內外多數人看不到中國的軍威展示,有些狂妄無知者還出現了輕蔑情緒。1981年3月鄧小平曾就此指出:“不能說閱兵式、分列式是形式主義,對部隊作風培養都有教育意義。現在有的部隊懶懶散散不像個樣,我想適當時間要搞一次閱兵。”繼華北演習舉行閱兵后,同年12月中央決定在國慶35周年正式恢復國慶閱兵。
1984年國慶閱兵時,那種軍容嚴整、規模罕見的場面通過電視傳向全世界,尤其是首次亮相的戰略導彈展示了僅次于美蘇而居世界第三位的遠程戰略核打擊力量,這立即引起巨大的震撼。當年我訪美時同一些華人談到此事,他們說此前每年“雙十節”時親臺者都要在一些華人社區組織游行,可是看到電視上播出的那次國慶閱兵后,這批人大都自慚形穢,所謂“雙十節國慶游行”再也搞不起來。
了解國際上閱兵情況的人觀看天安門前閱兵,都承認有幾個“世界之最”——在世界最大的廣場、有最多的民眾觀看,參閱人數也往往為世界最多。此外,長安街的寬度使徒步閱兵方隊約需25人一行,排面也為世界最寬,這使步幅整齊的要求也為世界最高。通過觀看1984年、1999年國慶閱兵和今年閱兵的預演,再對比國際上的同類閱兵,內行者都公認:中國的閱兵方式盡管源自于蘇聯,卻有自我創新,目前的水平無可爭辯是世界第一。
軍隊閱兵體現的整齊劃一和氣勢恢宏,不僅能激發軍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懷,對官兵的作風培養也很重要。操場上一盤散沙的部隊,在戰場上也往往混亂無序。閱兵中萬人步伐一致的隊伍,上陣同樣會有嚴格服從、忠誠奉獻的“萬眾一心”精神,因而觀看閱兵時最應注重的是通過官兵的風貌來看軍魂。
從受閱部隊構成看全軍體制變化和發展戰略
國慶參加檢閱的部隊是國家武裝力量的代表,包括解放軍現役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和武警,其中解放軍參閱部隊又包含陸、海、空軍和二炮這四大軍兵種。由于歷史傳統和國家經濟基礎的原因,過去解放軍長期堅持以陸軍為主體的發展戰略,以往歷次國慶閱兵也以步兵分隊和陸軍裝備方隊為主體,空中飛行編隊和海軍受閱分隊常起陪襯作用。
在世界范圍內,現代海空軍同陸軍相比素有“貴族軍種”之稱。裝備一個步兵的槍支一般只需幾百元,一輛新型裝甲車采購價則以百萬元計,一架新型戰斗機出廠價要上億元,海軍大型驅逐艦單艘價更要以數十億元計。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的巨變,加上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解放軍近些年終于有比較雄厚的實力來發展海空軍和以戰略導彈為武器的第二炮兵,軍隊建設又強調減少數量而增強科技含量。這些特點在1999年的國慶閱兵中已初步顯現,今年國慶閱兵與前兩次閱兵相比更會表現出“幾增幾減”——徒步方隊減少,裝備方隊增加;陸軍方隊減少,海空軍和二炮方隊增加;參閱兵力減少,高技術和特種兵方隊增加。
據現在已公布的數字,今年國慶閱兵共有56個方隊,其中徒步方隊14個、裝備方隊30個、空中梯隊12個。相比之下,1999年國慶閱兵共有52個方隊,其中17個徒步方隊,25個車輛方隊,10個空中梯隊。根據閱兵時間和長安街寬度,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幾次閱兵的參閱兵力一般都在1萬多人(個別年份略有增減),今年參閱人數會比過去略少些,亮相的武器裝備卻是最多的一次。
今年國慶閱兵人員中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即在參閱兵力總數有所減少的同時,女兵卻比以往增多。過去國慶閱兵時只有陸軍女兵和女民兵方隊參加,此次在繼續保留女民兵方隊的同時,又有陸海空三軍的女兵方隊參閱,還首次出現了被稱為“空軍之花”的首批戰斗機女飛行員駕駛國產噴氣機組成的編隊,有望成為一道靚麗的軍中風景線。在強調全民國防時,此舉無疑有助于體現婦女作為“半邊天”的作用,同時也顯示了現代信息化戰爭中女性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冷兵器戰爭中女人因體力差難以上陣同男子拼搏,“花木蘭”、“楊門女將”一類傳說其實都系虛構;現代戰爭卻多屬“視距外作戰”,在操縱電子信息裝備時女性反而有著精細的特長。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的軍隊中女性的比例越來越大,也經常參加檢閱,卻不要求她們同男兵一樣走正步,只起“花瓶”的點綴作用。中國參閱女兵的獨特之處,是同男兵一樣進行隊列和體能訓練,這不僅顯示我國婦女能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也說明了“80后”、“90后”的新戰士們一樣經得起艱苦的訓練和意志磨練。
此次閱兵時,新式服裝也構成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受閱的人員穿著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志服飾四個系列配套的07式軍服,說明了中國軍裝已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改變了當年作戰服和常服不分的單一化做法,充分顯示出國家財力和科研水平的增強使軍服更為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