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美聯儲結束連續兩天的利率政策會議,宣布將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同時將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來實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一石激起千層浪,會議結果公布后,美元應聲下跌,并在接下來幾個交易日下挫,截至3月24日,美元指數跌幅已接近4%。
通脹“憂慮”重新主導市場
美元的下跌導致商品市場股市全線反彈,原油、有色金屬以及全球主要股指都大幅上揚。分析人士指出,美聯儲首開先河購買國債,盡管目前各國央行都還在為戰勝通縮而努力,但通脹的“憂慮”還是重新主導了市場。
不過,投資者對通脹的擔憂或許有點過火了。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數量型放松貨幣政策確實將會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在貨幣乘數效應下,可能增加未來的通脹壓力,不過由于此次金融危機的特殊性,去杠桿化后的市場已很難簡單地再回到以前的軌道上來,不僅民眾對金融危機的認識在系統性重建,而且全球的金融體系也在經歷系統性重建,未來對通脹的擔憂或甚于事實性通脹的出現。
也就是說,從貨幣供應量以及經濟復蘇進程來看,通脹的擔憂或許也是多余的,至少在中短期內,各國主要擔憂的仍將主要是通貨緊縮,即使通脹來臨,也將是遠期的事件,而不是近期。
短期內通脹發生的可能性較小
從貨幣供應量來看,目前各國央行采取的都是直接注入基礎貨幣的方式,不過據國泰君安的研究,全球流動性的金字塔結構是基礎貨幣只占全球流動性的1%,而證券化信用占13%,衍生品信用占75%。經過此次金融危機,包括證券化信用和衍生品的貨幣創造功能可謂"元氣大傷",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衍生品等資產的“杠桿化率”也將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以衍生品為例,近年來,以衍生品為主的金融創新工具的貨幣創造正成為金融市場的新特點。銀河證券的研究顯示,在2008年上半年全球流動性明顯過剩的事實面前,美國的貨幣供給并沒有大幅增加,美國的貨幣供給增速不僅低于歐元的貨幣供給增速,甚至也低于上一輪經濟增長中美國的貨幣供給增速,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并非來自于美聯儲。
事實上,在傳統的銀行體系貨幣乘數外,以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等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通過對未來收益的貼現,形成了新的貨幣創造途徑。按照銀河證券的測算,僅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帶來的貨幣創造就超過5億美元,而這部分財富大多因為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損失殆盡。因此,全球央行從印鈔票到大通脹還需要填補金融系統收縮所留下的“流動性大坑”。
另外,從經濟復蘇的進程來看,按照各大投行的研究,美國是最先爆發危機也將是最先復蘇的經濟體。但是美國的經濟復蘇情況很可能并不理想。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和當年的日本面臨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都是資產負債表的收縮,略微不同的是,當年日本調整的是工商業部門,而當前美國調整的是家庭和金融部門。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也表示,即使美國經濟開始復蘇,也將是一個由“急性病”轉入“慢性病”的過程,其原因是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了大量的后遺癥,包括美國財政赤字規模的越來越大,以及失業率高企等等,其調整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只要供給面沒有出現大的沖擊,通脹將很難發生。“即使發生,美聯儲也會有政策調整,最可能的情形是通脹出現一個短時間內的上升,但較高的通脹水平甚至惡性通脹發生的可能性非常小。”東方證券表示。
編輯:肖亭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