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30日的G20國峰會專版刊登了中國日報總編輯顧問、中國日報專欄作家Ed Zhang和中國日報資深記者付敬的題為《牛津學者:經濟危機帶給中國的是“機”》的報道,以下是報道摘要:
經過一座座古老的石頭禮堂,牛津大學的歷史清晰可見,禮堂兩側種植著高大茂盛的木蘭。
埃爾伯特帕克博士和Eric Thun都是牛津大學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他們表示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牛津的學者對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越來越感興趣。
帕克博士說,經濟形勢的驟變給中國帶來了機會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國家,很多國家都希望中國帶領世界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境?!白詮慕洕C以來,中國做出的努力是舉世矚目的,不僅在于他們的經濟刺激計劃所占經濟總量的比例,這項刺激計劃的執行也是非常有效的,”帕克說。
帕克認為中國“總體上運營良好的”銀行系統是一個優勢,這可以幫助中國較其他國家更快地恢復經濟。
帕克還說整個世界正在關注中國,希望中國在處理一些重要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金融自由化和貨幣管理上的壓力減緩,中國面臨著一個機會來更清晰地發揮它的建設性作用?!爱斎恢袊滓呢熑问亲龊米约旱氖虑椋谶@同時,再來坦誠地討論一下他們在國際事務中應該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p>
對于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曉川“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局面將演化為一攬子貨幣”這一觀點,帕克認為是很前衛的。他說關于中國應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多少以及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事務中應該發揮多大作用的討論表明人們現在已經接受新的觀點、討論新的問題。
有人擔心中國可能會拿出過多的IMF注資, 這個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作為參與世界銀行援助中國貧困計劃的學者之一,帕克博士認為鑒于中國自身還有1億多貧困人口,要求中國幫助其他國家和為IMF提供太多的注資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但是,帕克指出處于全球范圍的經濟利益考慮,在全球范圍內處理經濟危機和扮演援助者的身份對中國來說是有利的。
Thun 說鑒于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贏得了廣泛好評,其最大的挑戰已不在于GDP的增長了,而是在于增長是否是可持續的。
Thun對中國的產業改革很有研究,他說:“比起一味地追求增長,中國可以做得更好。光增長是不夠的,一定要是好的增長,可持續的增長?!盩hun 強調說增長關鍵在于增長的質量,具體來講,中國是否能在保持發展的同時處理好能源和環境問題還有待觀察。
Thun說中國如何處理經濟危機,取決于它用什么樣的方式處理經濟危機 – 是純粹的防御還是在防御的同時推進經濟改革。他注意到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在成功地保持了增長的同時也推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
中國勢必要從上世紀80年代確立的以出口為主導型經濟轉變過來,這一轉變將有利于中國企業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上的位置, Thun說。
在出口主導型增長下,中國企業更便于躲在合資企業的保護傘下來為海外生產產品。這樣的話,他們的管理技術要求很低,物流和市場營銷都歸企業掌管,但是作為供貨商中國企業的毛利潤是非常低的。
中國的企業在國內市場更具備競爭力,因此注重國內市場的發展模式將使得中國的企業更有靈活性,開發他們的潛力,更快的上升到產業鏈的上層去。Thun說如果這樣的變革成為現實,那么中國長期以來追求的產業結構平衡這一目標也將會實現。
Thun說由于中國不像其他國家一樣肩負信貸危機的負擔,而且以出口為主要拉動力的經濟增長呈下降趨勢,中國正可以把危機當作機會來實現他們改革的初衷。
編譯:關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