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4月2日的G20國峰會專版刊登了中國日報總編輯顧問、中國日報專欄作家Ed Zhang的題為《G20峰會只能贏不能輸》的專欄文章,以下是全文:
天氣陰沉,涼風習習,整個街道彌散著厭世氣氛,人們懷疑當權者是否能帶領世界度過難關,G20國集團倫敦峰會就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幕了。
一位出租車司機調侃說,如果乘客說要去ExCel國際會展中心附近的什么地方,“我真的很懷疑他們會搞出什么亂子來,盡管我希望他們能安分點。”
在倫敦古舊的政府、金融智囊和大學的辦公樓里,此時此刻,在人類歷史上,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的國家第一次坐在一起討論如何去抵御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然而,這個歷史性的會議到底能討論出什么結果卻令人擔憂,會場里充斥著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
“如果不成功,就會毀滅”,說到這次峰會時,無論是分析家、官員、專欄作家,還是學者都會這樣說。
無論人們對G20國峰會有多少怨言,這個集團會議也算得上迄今為止唯一旨在處理二戰后期事務的國際機構了。(有人可能會說G20還不能稱之為一個機構,因為它連一個辦公室還沒有。)
與聯合國安理會、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比,G20有更廣泛的參與者。在20個成員中,11個是北美和西歐以外的發展中國家(當然這11個成員里不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
雖然政治制度不同,文化淵源各異,20國的經濟卻具備共同的特點,而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大的經濟體,共同占據了世界經濟的85%。他們都曾是全球市場擴張的受益者,阻止全球化進程在金融危機中破產是他們共同的利益。
即使無法向同一個方向努力,或者無法確立共同的標準,只要G20能夠達成一些共識的原則,那么它都將為今后其他領域的國際合作樹立榜樣。
每個人都知道,在未來幾年內,許多事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從全球氣候變暖,到疾病控制,再到食品和藥品標準,這些事務都等待著要用倫敦峰會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僅僅是氣候變暖問題,就需要國際社會許多領域的合作。
盡管各個成員有明顯的共同利益,但是如果G20沒能取得什么結果,這個準國際合作組織又將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人們對過去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還有記憶。不僅僅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也不僅僅是1933年召開的倫敦貨幣和經濟會議在美國退出后的不歡而散,更痛心的是后面發生的事:由于世界經濟未能回暖,所謂的大蕭條第二階段未能得到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爆發。
幸運的是,無論是金融風險分析家還是研究全球化的學者,都認為當今短期內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然而,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擔憂的,一個長時間的危機,再接連一個更長階段的恢復期,會讓許多人破產。
最糟糕的是,如果再不采取任何行動,政府也因當今經濟現狀做起事來縮手縮腳,都將引發名目繁多的單方利益行為,比如貿易保護主義和不計后果的民族主義行為。
然而,說了這么多,到底怎樣才能讓G20發揮作用,使它看上去不像現在那么脆弱呢?這需要領導人們不僅要把事情做對,還要做巧。
比如,年度輪值主席國需要設法保證每年都能達成新的共識。
今年,英國政府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確保在困難時期可以簽訂一個協議。
不得不說的是,在金融危機未來幾年的時間里,許多政府領導必須像出色的投資銀行家一樣,去扮演商人的角色。
還有,雙邊關系和地區關系如果處理得好,也會為G20采取主要行動提供雙保險。同時,單邊行動,如果不是單邊主義行為,也會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牛津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的一些學者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一篇文章頗為贊賞。周曉川認為世界貨幣制度的改革預示著中國將更加嚴肅認真地為世界事務獻計獻策,不論這些“計”和“策”何時才能擺上議事日程。
從長遠來看,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啟動經濟刺激基金同等重要。中國已經讓世界看到,這兩手他們都要抓。
編譯:關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