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圖片報道
![]() |
【“后三峽”時代】三峽水庫面源污染量大難控 2009-06-02 10:24
![]() 工人在地處三峽腹地的重慶市云陽縣庫區清漂船上打撈漂浮物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三峽工程全面建成后,如何確保三峽水庫水資源安全至關重要。《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三峽水庫的污染負荷絕大多數依舊來自面源污染,呈現量大難控的特點。 根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查,目前三峽水庫主要污染物的等標負荷百分比中,面源污染物占到60%-70%。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庫區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2009年04月13日、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污染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同時,部分庫區工礦企業違規違法排污等點源污染問題也很突出。 在三峽水庫建成后,支流回水影響區水流減緩,擴散能力減弱,營養物質易于富集,為藻類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2004年后,香溪河、大寧河、小江等支流回水庫灣水域水質變化較為明顯,連續數年爆發藍藻等優勢藻類孽生的“水華”現象,給三峽水資源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環保局副局長王崇俊告訴《財經》記者,庫區經三峽工程蓄水淹沒后,剩下來的土地大多貧瘠。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庫區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著過度施肥和不合理打藥的情況。未被農作物吸收的營養成分隨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進入水庫水體,成為水庫水體污染源。 根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調查,三峽庫區農地每畝農藥的施用量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每畝施用量。2005年,三峽庫區農地每畝化肥施用量為36.5千克,農藥折純使用量為3.11千克,而發達國家公認的安全施肥標準為每畝15千克。 重慶庫區的涪陵區也曾調查發現,該區農村在施肥方面存在氮、磷用量過大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水田氮、磷、鉀的最佳比例為1:0.4:0.8,旱地為1:0.32:0.59,而涪陵區的整體情況是1:0.29:0.08。同時,因為有超過八成的土地采用的施肥方式是地表施撒,造成土壤板結,雨季到來時,造成大量氮、磷流入長江水體。而氮和磷是藻類生長的重要營養源,長江藻類因此瘋狂生長產生“水華”。 王崇俊告訴《財經》記者,這也是為什么巴東縣的神龍溪風景區沒有一家工廠和養殖場,卻依舊爆發“水華”的根本原因。他表示,要對三峽水庫的水污染進行治理,不僅要控制點源污染,而且要控制面源污染,“但控制面源污染談何容易。” 環境學家、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告訴《財經》記者,在三峽庫區的上游還有青海、四川等地,且有多條支流注入長江。在這些地方,農業生產普遍較為落后,不合理的施肥和不恰當的撒藥普遍存在,需要跨省域協調,而傳統生產方式短期內很難改變。 現有的產業結構也不適應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的要求。根據長江水利委員會對三峽庫區的調查,在三峽庫區20個區縣中,第一產業比重仍然較高,比重超過20%的有15個區縣;第一產業的生產依舊以農戶為單元,以種植糧食和喂養牲畜為主,規模化水平不高。 面源污染嚴重,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負荷過重。目前,三峽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348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根據重慶市移民局的調查,三峽庫區重慶段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3人,人口密度與庫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移民局的一名官員告訴《財經》記者,三峽庫區人均耕地低于一畝,而在此要養活一個人需要的耕地量至少為1.5畝。在庫區有限的耕地上,農民們只有通過不合理的復種指數、深度墾殖以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來提高產量,并靠此來解決生存問題。 編輯:肖亭 來源:《財經》2009年04月13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