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本期訪談特別邀請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先生。遲先生認為公共產品的短缺現在開始成為一個突出的矛盾,中國政府需要推進加大對公共產品方面的投資。
【遲福林】:另一個方面,從社會層面來看發展階段的變化對政府的要求很高。我們說基本公共產品的短缺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或者我們這個階段一個相當突出的矛盾。我們過去30年總體上比較好得解決了私人產品的供給問題。絕大多數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穿衣的問題這些不是一個突出的矛盾。什么是突出矛盾呢?公共產品的短缺現在開始成為一個突出的矛盾。盡管2003年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明顯加大了對基本公共服務投資的力度,但是這跟社會公共需求轉型的這樣一個實際需求來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過去社會公共需求是什么?要解決生存問題。現在社會公共需求是什么?要解決人的自身發展。就是我剛才談到的,尤其是五個基本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義務教育的問題。義務教育的問題我們現在有很大的進展,但是義務教育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地加大力度;第二個就是我們講的公共醫療。這方面政府下決心未來3年有8500億的投入,但是無論投資力度和體制改革都面臨著許多大問題;第三個是基本社會保障,包括養老和失業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這方面的覆蓋面有所擴大,但是還不夠;第四個就是公共就業服務、公共就業培訓。應該說我們在這方面,尤其是在面對危機的情況下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第五個是基本的住房保障,就是保障型住房。這五個方面構成了今天老百姓對公共產品的一個基本需求。
我們說如果能夠把這幾件事情解決好,無論在投資力度還是制度建設上能夠把這件事情解決好,我們都會走出一條以擴大內需為基礎發展的新路子奠定一個好的基礎。所以,今天政府既有一個應對危機、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與此同時老百姓對于政府公共產品供給的需求要加大力度。這個力度無論是對投資還是體制改革來講都能做到。
【主持人】:就我的觀察,可能目前中國政府對于加大公共產品方面的投資決心還是非常大的。但是我有一個擔心,就是加大投資這種力度能不能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國家的財力能不能使我們的這種投資具有很長的延續性和可持續性?
【遲福林】:這個擔心我覺得沒有多大的必要。第一,我們整個財政收入狀況,應該說中國現在的財政還不是負增長,特別是前些年財政的增長比較快。前兩年財政每一周的增長都等于改革開放初期七、八年一年的增長。所以應該說我們的財政總體上具備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能力;第二,我們的經濟也不是負增長。盡管我們遇到了困難,但是中國經濟的走勢、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是存在的。只要你的政策對頭,只要你的判斷到位,那么中國未來經濟的十年、二十年穩定、快速增長的大勢可能是存在的。
【主持人】:遲院長您給我打消了一個疑慮。剛才談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現在還流行一種說法叫“世界看中國,而中國的南方看北方”,這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觀察中國的角度。我們中國日報今天還做了一個報道,就是中國很快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可能今年最遲明年可能會超過日本,您怎么評價中國經濟發展的這種實際的前景?
【遲福林】:我覺得過去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用一句話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大國,中國經濟的走勢對于國際經濟的影響是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地位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舉輕若重的。
第二句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GDP總量現在不僅僅是30萬億了,有可能我們在總量上很快會成為第二、第三。但是必須客觀地說我們是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這一點要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中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這樣一個階段的跨進還需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努力,還需要中國人集中我們自己的力量加快這樣一個進程。
當然在這個進程當中我們的國際經濟地位越來越強,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發言權,我們需要參與一些規則的制定。比如說人民幣的國際化它就開始成為一個提上日程的事情,可能會逐步成為一個現實的事情。這在過去我們討論的十年中大家還沒有看到多大的希望,今天我們看到它不僅成為一種希望,而且可以逐步地成為一種現實。所以這種背景下,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完全取決于中國自己經濟發展的態勢。如果你再穩定發展十年、二十年,我想我們才能由一個經濟大國轉變為一個經濟強國。所以我們現在的主要目標就是,在反危機狀態下,不是說要援助這個援助那個,中國要實施國際主義,就是我們的主要矛盾是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順利地推進。如果這個進程比較快,也比較順利的話,我想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越來越大的。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市場,中國的快速發展對世界各國都有利,尤其是對一些發達國家更有利。所以說我們的主要矛盾是取決于這樣一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