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糧價就是穩定民心
“民以食為天,糧以價為先。”目前,農民最關心的是糧食價格問題,許多農民擔心,受國際形勢影響,農產品價格會持續下跌。農民種糧本來就沒有多少利潤,種糧的成本也沒有明顯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策不到位,農民就會喪失種糧的積極性。
今年的一號文件就是要千方百計防止農業出現滑坡,千方百計地防止農民收入增長出現徘徊,防止最近五年的糧食豐收局面出現逆轉,這是2009年“三農”工作的主題。
至于具體措施,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雖然糧價基本是由市場的供求來決定的,但是政府可以通過調控來保證糧食價格有一個合理的水平。國家已經宣布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購價,平均大概每一百斤要提高13元,提價幅度在13%-16%左右,而且今年各類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會提高0.11元左右,如果按照去年10570億斤糧食計算,農民在糧食上的收益就可以增加1100億元,這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的措施。
另外,保證農民糧食價格的另一個辦法就是要合理地調控進出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糧食連續五年豐收,國內糧食供給比較充裕,如果國際上有需要,中國會按照合理的價格適當地增加一部分糧食出口,“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可以保證國內糧食的供求平衡和價格的穩定。
創新農村金融為農村輸血
2009年,擴內需、保增長是經濟工作的基調,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緩慢,消費水平偏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下降。如何啟動農村消費需求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正因如此,國務院出臺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中,涉及農村市場的至少有五項。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這無疑表明中央對擴大農村消費的重視程度。
擴大農村消費,前提是農民要有用于消費的錢。“多年來,農村改革一直忽視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比如,農村的信貸消費,有哪一家銀行愿意把錢貸給農民去消費,或者貸給他去做生意?”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管理與政府政策所馬光遠博士認為,農村的金融改革非常重要,如果這方面能夠有所突破,“三農”的很多問題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尤其是今年,很多農民工回鄉創業,創業的啟動資金更需要農村金融的支持,必須有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去幫助農村的村鎮銀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認為,農村金融是“三農”問題的一個軟肋,是農民增收的重大制約,也是整個金融最薄弱的環節。首先要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的金融機構進來,同時,要創新農村的金融產品;第二要有一個激勵機制,對涉農的金融業務,要定向地實行稅費的減免和費用的補貼,提高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韓俊表示,整個農村金融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讓農村的資金能留在農村,最好把城市的資金也引到農村,要提高對農民的覆蓋率,農村金融要由抽血向輸血轉變。
其實,2009年一號文件中,關于提高“三農”造血機能的政策有多處,但這種現狀并非在短期內可以改變。在金融危機和各種因難交織的背景下,如果把“三農”問題提高到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高度來重視,千方百計將資金和政策向農村社會轉移和傾斜,將不失為破解“三農”問題的一個契機。
編輯:肖亭 來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