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隨文化
隨州古為漢東大國,建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其地北接中原,南臨江漢,自古為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匯處,具有地理特點。隨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代英才輩出,文人薈萃。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慕名游隨,稱贊隨州。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以景抒懷。勤勞智慧的隨州人民,歷來具有熱愛文化藝術的優良傳統,行隴澮間敚瑩田歌歷歷,數十里不絕。的優良傳統,行隴澮間敚瑩田歌歷歷,數十里不絕。清程大中:《隨郢行記》,田歌歷歷,數十里不絕。清程大中: 《隨郢行記》,展現了隨州人民的傳統風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炎帝神農文化、編鐘文化和旅游文化為代表的逐步形成。
一、兼蓄并容、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和民間文藝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并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后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并存。摬懷齷實蹟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后臺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后,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后,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臺。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杠、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著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杠,是用長短杉桿交叉成撌當字形扎緊,兩人抬桿,一人掌桿后部,前桿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系著一個便壺,隨著桿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民間稱其:桿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并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胡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民間文藝形式在隨州城鄉頗受歡迎。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隨州還有眾多的歷史掌故與傳說故事,其中史書上有記載的歷史掌故隨州地方傳說,后來逐漸演變成為成語典故而流傳千古。
二、炎帝神農文化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和弘揚民族文化,以舉辦炎帝神農生辰紀念活動、修復炎帝神農故里、開展炎帝神農文化的學術研討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在隨州境內連年舉行,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一)修復炎帝神農故里為順應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意愿,1988年8月18日,厲山修復工作,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支持下拉開了序幕。開工后三天內,當地老百姓捐款就達4.2萬多元。目前炎帝神農故里的修復共投資800多萬元,其中有各級政府的撥款,也有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捐助。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12月,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遠涉重洋,萬里尋根到厲山,把一幅用重金從美國華崗博物館購出的炎帝神農畫像送回炎帝神農出生地。他說,此舉是我家三代人的心愿。臺灣省臺北市常務理事姜竹先生,已年屆73歲,專程到厲山送來了《炎帝神農世系姓氏次序圖》。香港副理事長高明先生來到厲山后,面對神農雕像三叩九拜,老淚縱橫。
厲山炎帝神農故里的修復工作十分注重遺址的歷史依據。已修復的景觀有神農洞天、神農紀念館、神農碑、厲水橋、神農牌坊、神農文化廣場,正在興建的有百草園、五谷畈、日中街等,以再現當年神農實踐活動為內容的神農古文化游覽區已初步形成。可以瞻仰炎帝神農塑像,參觀實物與圖文相結合的炎帝神農的實踐活動展覽,領略原始農耕文化發展的景象,體味勞動創造社會的歷史進程。現在厲山炎帝神農故里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每年約有20余萬青少年學生前往參觀。
(二)積極開展炎帝神農文化學術研討研討炎帝神農文化,探索炎帝神農對中華文明的重大影響和作用,對于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們的愛國熱情,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和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1990年11月、1992年5月和1994年6月,湖北省社科聯、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與隨州市先后在隨舉辦了?炎帝神農文化與炎帝神農故里敗炎黃文化與現代文明炎黃文化與名城隨州研討會。三次研討共有近300名專家學者參加,他們就炎黃文化與隨州的許多問題進行了探索,其中達成的共識有:炎帝神農是人不是神;炎帝神農是古代長江文明的標識,是南方氏族部落的杰出代表,其出生地當在今湖北隨州厲山;炎帝神農開創了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農業,使人類由游獵經濟向農耕經濟發展,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炎帝神農文化的要旨是開拓進取,生生不息,富于發明創造;炎黃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發展的源頭,炎黃文化孕育了隨州;要按炎黃文化脈絡發展隨文化的特色等。這些觀點得到了史學界和輿論界的肯定和重視,有關文章后被編為《炎帝與炎帝文化》、《炎黃文化與名城隨州》出版。
(三)舉辦炎帝神農生辰紀念活動和首屆炎帝神農節。農歷4月26日,相傳是炎帝神農誕辰。1991年后每年的炎帝神農誕辰,隨州都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韓國、菲律賓、祖國大陸與港臺朝祖的炎黃子孫都在千人左右,本市群眾不下10萬。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肖克和副會長黑伯里曾專程赴會,全國人大副委員會長程思遠題詞。為了進一步擴大炎帝神農文化的影響,1993年,由湖北省文化交流協會、襄樊市政府和隨州市政府共同舉辦了首屆炎帝神農節,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了節名。這是一次大型的商旅盛會,分朝祖、文化、經貿、旅游4類35項活動。來自臺灣、香港、澳門和美國、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朝祖團達21個,300余人,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等也專程赴會。開幕式上,大型文藝表演《神農風》氣勢恢宏,它以農耕文化為源、炎帝神農文化發展為線,以漢江、水等荊楚風情為底蘊,藝術地昭示了炎帝神農精神和濃郁的隨風、隨俗、隨歌、隨情,再現了隨文化濃郁、古樸的獨特風韻。節中,展現隨州地方經濟發展的汽車、出口商品、工業品、農副土特產、科技成果展銷經貿活動,吸引了國內外3000多名客商,商品交易額達1.5億元,洽談項目24個,引進資金2億元。
舉辦炎帝神農生辰紀念活動,國內外各大新聞單位如首都的《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省內的《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沿海的《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海口日報》、《深圳商報》,港澳的《大公報》、《東方日報》、《澳門日報》,菲律賓的《星島日報》,美國的《僑報》等都作了突出報道。這些新聞報道和著述達100余萬字,擴大了炎帝神農的影響。
(四)編鐘文化自1978年夏擂鼓墩曾侯乙墓文物出土以來,圍繞編鐘的研究、復制、展演及編鐘的相關產品,先后多次在華夏大地掀起摫嘀映睌,由此而產生摫嘀游幕瘮這個特殊歷史產物的文化氛圍。
擂鼓墩編鐘的面世,國內外為之震驚。十多年來,它一直是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有關研究編鐘的著述不斷問世,據初步統計,已達到1000萬字。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童忠良教授在美國講學時評價: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是炎黃文化、音樂文化的最高成果。譚維泗:《關于對擂鼓墩的再認識及其保護和建設問題》,《炎黃文化與名城隨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美國紐約大學教授E.C.麥克倫在美國有影響的《社會生物工程》雜志上撰文稱世界的第八奇觀。劉永國:《古代曾人的豐厚饋贈》,《在炎帝神農誕生的地方》,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版。
集中外研究之大成,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有多項是中國乃至世界之最。樂器之最。曾侯乙墓出土青銅編鐘、石編磬和漆木鼓、瑟、琴、笙、排簫、篪等8種樂器共125件,可分為打擊、吹奏、彈撥3類。在同一墓中出現的樂器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制作之精、保存之好,為我國考古史上所僅見,也是世界音樂考古的空前發現。十弦琴、五弦琴、排簫和篪是首次發現的幾種早已失傳的樂器。排簫是第一次出土,并且至今尚能吹出清脆的聲音,其音階已超出五聲音階的范圍。竹笛的出現,把我國產生這種樂器的時間大大提前了。建鼓是迄今見到的最早的同類實物。
編鐘之最。聞名于世的65件編鐘,出土時分三層懸掛在鐘架上,最大的一件甬鐘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全套編鐘總重量2567公斤。編鐘上刻有關于記事、標音、律名關系的錯金銘文。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每鐘雙音并呈和諧的大小三度關系,其音階相當于現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中層編鐘共有三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音域寬廣,音色優美,且有變化音,能旋宮轉調,演奏中外歌曲。凡有機會欣賞過的人,無不驚嘆叫絕,贊譽它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這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齊的一套編鐘,它的出現,將我國音樂史的某些部分的發現至少提前了400年。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說:過去有些中外學者曾斷言中國戰國時期尚無七聲音階,中國音樂的十二律是從希臘傳入的,曾侯乙編鐘的出現,使這些不攻自破。
漆木器之最。漆木器大部分出自東室,有案、幾、衣箱、食具箱、鴛鴦盒等230余件。許多器物造型生動,雕工精細,紋飾華麗。該墓出土的五件漆衣箱上均繪有日月星辰等神話意境,其中一件衣箱蓋上,正中以朱漆書寫一個粗大的摱窋字,周圍用朱漆書寫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稱,兩側繪出蒼龍、白虎。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記有二十八宿名稱并和圖案相配的天文圖像,是極為珍貴的天文史資料。金器之最。史料及考古中,戰國以前的金器發現很少,而這座墓卻出土了金盞、金勺、金杯、金鎮、金帶鉤和金箔949件,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用黃金或其它金屬制成的彈簧形器。金盞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蓋徑15.7厘米,重2156克,此器是目前已知出土的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墨竹書簡之最。曾侯乙墓出土竹簡240枚,簡長70?5厘米,寬1厘米,用上下兩道細繩編連,簡文墨書于篾黃一面,字體與戰國時期楚國文字相同,簡文總字數6996字,這是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的竹簡。若加上銅器、石刻、木器上面的文字,總計12,696字,是自西晉汲冢竹書出土以來出土先秦文字資料最多的一次。
座兵庫。引人注目的是殳(shū音書,古代撣擊用的兵器)和三戈戟。三戈戟是集三戈于一柄上,戈分有矛無矛兩種,為先秦戟類兵器提供了一種可靠的實物標本,糾正了過去認為戟僅是戈矛合一兵器的說法,尤其是三戈戟,這在曾侯乙墓是首次發現。撿瘮為帶刺圓球,古書中見過此字,但是未曾見過實物。曾侯乙墓第一次出土的殳,為該兵器提供了實物根據。
青銅禮器之最。該墓中室出土的青銅禮器共134件,總重量2300多公斤。其中有兩件形體高大的尊缶,通高1.26米,腹徑1米,分別重327.5公斤和292公斤,這是迄今所見先秦時期同類器物中最大的,貯藏量約0.8立方米。
棺槨之最。墓主棺規模巨大,分為內外棺兩層,出土時重約9000公斤。外棺為長方形的銅木結構,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是在青銅框架上鑲嵌木板,再用彩漆繪成。棺的下部有10個蹄形銅足,上面有12個銅榫,此端檔板有一小門。內棺用大型厚木板制成,外壁繪有執戈的人面獸身和人面鳥身圖案。這種青銅骨架的木棺在考古發掘中尚屬首見。
華中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克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認為:曾侯乙編鐘是科學技術史上一項最早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完備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工程技術語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鑄造技術,在工程圖學上極有價值,是世界任何一部科學技術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寫照,同時,它也為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做出了楷模。堪與古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跡相媲美。
無獨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又發掘出二號墓,其中有一套36件編鐘。經專家鑒定,二號墓編鐘與曾侯乙墓編鐘屬同一體系,具有相通性,兩套合計101件,百件編鐘可分可合,是一個完整的宏偉的編鐘系列。1988年11月,在武漢和隨州相繼舉辦的,宣讀了二號墓編鐘測音方面的論文,用原物演奏了樂曲,總結了這一成果。
由編鐘展演及編鐘的相關產品多次掀起的,更是拓展了編鐘文化氛圍。首起于80年代初,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赴京展出,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往參觀,屆時譽滿京華,接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又帶著編鐘演奏的樂曲《東方紅》響徹環宇。1987年12月,曾侯乙編鐘郵票、小型張有聲郵折開國內外音響郵票之先河,再次把編鐘的形聲推向世界。接著是湖北省歌舞團運用編鐘素材創作的《編鐘樂舞》,把古代荊楚人民的風貌歷史地再現于舞臺。《編鐘樂舞》不僅舞遍了大江南北,還出訪過美國、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把編鐘的神韻舞出了國門。隨州市組建的仿古編鐘樂隊也先后到宜昌、襄樊、武漢、南京、上海、成都、桂林、杭州、海南等地展演,把編鐘之聲帶到了祖國各地。
從1978年曾侯乙墓編鐘出土以來,慕名前來參觀并欣賞編鐘演奏的人已逾百萬以上。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葉劍英、李瑞環、烏蘭夫、王任重、朱學范、周谷城、楊靜仁、錢偉長、李鐵映、胡喬木、肖克等都前往參觀并題詞。不少外國政要和知名學者也都親臨參觀,欣賞用這些古代樂器演奏的千古樂音。英國前首相希思聆聽編鐘演奏后感嘆到:高超的音樂水平是世界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黃克勇:《隨州編鐘千古絕響》,《中國名城》1993年第4期。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聽后激動不已,即興詩贊美。張征雁:《探訪千年地下樂宮棗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百科知識》1996年第2期。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美國的梅紐因感慨地。劉克明:《隨州曾侯乙墓在科學技術史上的價值》,《炎黃文化與名城隨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五)景韻獨特的旅游文化隨州風物,景韻獨特,南有大洪山環列,北有桐柏山拱峙,所形成的山川、洞穴、泉瀑和人工湖等自然景觀和炎帝神農故里、曾侯乙墓編鐘等古文化景觀一同構成了豐富的旅游文化。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海拔1055米,層巒疊翠,滿目皆秀。山頂有寺院,院中有靈泉(即黃龍池),清代名士陳維舟為院門題有楚北天空第一峰詞。娥皇洞、兩王洞,奇麗多姿,深邃幽靜;溫泉、珍珠泉、三眼泉透地穿山,長涌不息;山下有洪山寺,寺前有千年銀杏(粗五圍,高10余丈)之古老,有之險峻,有碑林塔群之雄偉,更有溪中撏尥抻銛之珍貴。在這里,游山則危峰突兀,雄奇磅礴;觀水則上有撐宀食財,中有飛瀑,下有溫泉落湖;覽林則植被繁茂,古木參天;探洞則群洞奇異,鬼斧神工;溯古則有文化遺址和佛教叢林,是陶冶情操的理想去處。
大洪山峰奇、洞幽、林秀、水碧,山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天山中溫度比山外低4℃,冬天比山外高4℃,是理想的旅游勝地。1993年,大洪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現已修建了群落式度假村和通往山中的砂石公路,形成南北兩個風景區。
隨北的桐柏山脈,群巒險峻,氣勢磅礴,境內名勝眾多,如張良隱居的張良洞,岳飛屯兵的界牌關等人文資源可資利用;安和寨仍有15公里的城墻保存完好;無風垛高聳入云,廟宇俱在;戴氏倉屋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都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從屬的雞鳴山,怪石突兀,陡峭險奇,有撔∥淶睌之稱。還有鸚鵡山、田上山三缸瀑布等,風光絢麗,各有千秋,這些資源開發潛力很大。
近幾年來,一個新型旅游區棗封江水庫風景區正在逐步開發建設。風景區座落在景色秀麗的封江口水庫,這個巨大的人工湖建成于1960年,有效庫容2.36億立方,27公里長的水域猶如一條畫廊,萬余畝水面碧波蕩漾,水美魚肥。1992年封江口旅游開發區指揮部成立,已興建和正在興建的有江心閣(集游泳、游樂、游艇、垂釣于一體)、山林公園(包括賽馬場、花園、射擊場等)、獅子口(含寺廟、怪石等景點)。目前正在修筑公路,加緊建設,準備以新的面貌迎接四方客人。
隨州是國務院第三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處于武漢、武當、三峽旅游線的金三角地帶,以炎帝神農故里和編鐘為代表的古文化區,以大洪山、封江口為代表的山水旅游區,正成為湖北旅游撘壞銛、摿較邤(三峽旅游線、古三國旅游線)上的新景觀。
(六)隨文化的對外開放與交流隨著炎帝文化、編鐘文化的興起,隨文化的對外開放和交流進一步活躍起來。連續五年的炎帝神農生辰紀念活動和首屆炎帝神農節舉辦,來自菲律賓、韓國和香港、臺灣的炎黃子孫都回來尋根祭祖。加上編鐘的外出展演,成為隨文化對外交流的契機。為了加強炎黃文化研究和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隨州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和烈山宗親會于1991年相繼成立,目前已與世界各地的30多個組織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1992年9月29日,受菲律賓烈山宗親會的邀請,隨州烈山炎帝神農大宗祠代表團代表湖北烈山宗親會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世界烈山宗親會,這是中國大陸首次組團參加,也是隨州炎黃文化研究會和烈山宗親會第一次出國參加世界暨亞洲的宗親會,受到大會主席團及菲律賓朋友的熱烈歡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新加坡、菲律賓、美國等16個代表團共300多人,我市代表團團長被安排在1號位就座,并在會上介紹了炎帝神農故里的規劃建設情況,受到與會代表的贊揚。
編鐘的出國展演,更是提高了隨州在世界的知名度。1992年,為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曾侯乙編鐘及編鐘樂團隨湖北省代表團到日本東京國際博物館展覽,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天皇、皇后看了展演后馬上打電話給兒媳。
1995年6月,曾侯乙二號墓編鐘參加了在德國、英國、瑞士、丹麥舉行的文物展。7月14日上午,正在德國訪問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德國總統赫爾佐克的陪同下也前往埃森市山莊別墅參觀文物展。江澤民主席在參觀編鐘時,還親自用手指彈了彈編鐘,鐘聲十分悅耳。展覽在整個德國引起熱烈反響,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