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擊】
云南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羅石文認為:“70公社”從創建到發展成為今天專門幫助戒毒出所人員就業和康復的“昆明興誠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們基層一線從事禁毒的民警嘔心瀝血、百折不撓努力的結果,更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禁毒取得的一個非常難得的重大突破。
他的積極意義從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怎么組織開展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問題。同時,這一經驗提高了戒毒鞏固率,解決了公安機關長期孤軍奮戰的老大難問題,關工委進來了,黨委、政府進來了,衛生、企業和國際組織也進來了,這對我們在新一輪禁毒人民戰爭中如何化解戒毒復吸頑癥,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因此,我們對這一經驗要充分肯定,并幫助其不斷完善和發展,使之為最終實現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公安部領導提出的:“要千方百計化解戒毒復吸頑癥”的要求,闖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來。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納麒認為:云南省社會歷史在每一次取得進步的同時,人們也總會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失去些什么。在盡可能的前進中盡量降低這種代價便成為我們的任務。生活向美好的不斷邁進中,一些消極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出現,吸毒便是其中最為極端的一種表現。今天,對吸毒現象的社會防治無疑已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人民戰爭”。打好這場人民戰爭至少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構建禁毒防控體系;完善戒毒矯正體系;發展對戒毒康復者的社會接納體系。從長期實踐工作來看,第三方面工作的滯后,無疑已成為影響這場“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制約因素。然而“70公社”試點的成功,卻給人以啟迪。
初聞“70公社”,在它剛剛成立之初,我充滿疑慮,很是懷疑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組建的這樣一個特殊組織的最終命運。誰接納他們?誰信任他們?誰幫助他們?
再見“70公社”,在它寸步難行之際,我滿腔悲愴,很是感動這樣一群人在最后的二十天里,在街邊臨時攤點為自己命運拼搏的場景。難道就沒有人接納他們?!信任他們?!幫幫他們?!
今日“70公社”,已取得初步成功,我滿心喜悅,為了這樣一群人在回歸社會方面的勝利,這樣一種模式嘗試取得的成功,更是為了我們的社會為此所做的點點滴滴、日益回歸的理性和所昭示的希望。
戒毒者回歸社會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實現其人格再獨立的過程。經濟自力是人格獨立的基礎。“經濟自力與戒毒康復”的結合是“興誠試點”成功的關鍵。
以往對吸毒者的關注總是熱衷于其個性特點,往往忽視對其群體特征的研究。吸毒者可能是違法者,但他們也是病人和受害者,他們吸毒之初大多數是家庭殘缺的青少年。他們絕不是也不應該僅僅因此而成為是罪犯。人們對待這一特殊群體的態度中越來越濃烈的寬容、人格尊重和社會關愛,不斷彰顯這個社會日益回歸的理性。
從自身努力到社會幫扶,從國內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到國外相關機構的鼎力相助,“興誠試點”成功的背后其實是整個社會全面參與的“人民戰爭”模式的勝利。整個社會全面參與“禁毒防艾”是這個社會的當然責任,也是打贏這場“人民戰爭”的力量源泉。
讀完整個報道,一句話一直在耳邊縈繞:“我們要讓每一個人都能看到希望”。是啊,希望是不斷引領這個特殊群體回歸自我的重要力量。而一個能給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寬容、關愛和希望的社會,其自身必定希望洋溢!
云南禁毒問題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云南警官學院教授張義榮認為:該調查報告所反映出的“70公社戒毒社區康復模式”為中國百萬困境中的戒毒者攻克復吸頑癥融入社會,闖出了一條令人羨慕的和十分珍貴的希望之路。不論是集“預防、打擊、戒毒、康復、社區矯助”五位一體的“無縫隙”禁毒戰略,還是爭取到省、市、區公安機關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昆明電信、省藥物依賴研究所、美國發展署再就業機構PACT組織的支持,并以給中國電信昆明分公司做一級業務代理為依托,為22名戒毒同伴、2名“兩勞”釋放青年及10余名待業青年和一名艾滋感染者提供了無歧視公平競爭的就業平臺的“興誠公司”及其運作;不管是通過商業服務系統實現“有商業上的自力,才能達到人的自立”的根本出路,還是把商業服務系統與戒毒康復系統用項目化的方式結合以實現戒毒康復并最終重返社會的目標。
其一系列做法和經驗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禁毒法》的立法精神和基本主張。正因為此,其價值不在于簡單的經驗參考和復制,更在于未來戒毒措施的具體規制和實施中的重要參鑒作用。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社駐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 通訊員 施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