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危機”的不斷關注,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繼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價值符號,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碳交易貨幣和碳金融體系。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碳排放”技術及其產品將成為重要的國際戰略資源和資產。
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下的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已成為我國一些地方發展低碳經濟,獲取低碳發展技術的重要手段。但我國現有CDM項目幾乎都是風能、水電、沼氣等低成本高效益資源利用型領域,而碳減排難度大、對技術要求高的工業技術升級等技改型領域卻很少人問津。
專家認為,發達國家通過開發CDM項目,在我國一些地區挖“富礦”棄“貧礦”,其實質是對我碳交易資源的粗放式開發,規避技術轉讓義務,低代價“將雞肉吃盡,留下骨頭和湯水”。
我國碳交易資源供應量大挖“富礦”棄“貧礦”現象突出
清潔發展機制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一個溫室氣體減排合作機制。西方發達國家可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先進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換算品種),由此獲得的減排量,用于履行發達國家碳減排義務。西方投資機構在發展中國家開發或收購CDM項目,其獲得的碳減排量,可在西方市場進行交易。
目前全球形成了一個規模日趨擴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據英國政府測算,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容量為1400億歐元(約合19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國際CDM執行理事會候補委員呂學都介紹,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國際碳排放資源提供國。截至今年7月6日,我國在聯合國已注冊的項目年平均減排量總和達1.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已獲簽發減排量1.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我國已注冊項目數及簽發的減排量均為全球第一。清潔發展機制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提高了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
我國碳排放資源大量被交易出去,獲得了國外資金的支持,但是在技術引進方面出現“短板”。據英國瑞碳有限公司介紹分析,我國已批準的2000多個CDM項目中,80%以上集中在水電、風電、余熱發電、沼氣、煤層氣等資源利用型領域。
江西省清潔發展機制技術服務中心主任余裕平、福建省清潔發展機制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陳志強等專家認為,資源利用型領域或投資力度小,或技術含量低,或收益穩定,是CDM項目領域的“富礦”。
南昌市麥園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CDM項目是武漢新冠投資集團和荷蘭億碳公司共同開發的項目,目前正申請在聯合國注冊。這個CDM項目將有20年每年15萬噸的碳減排量。
項目投資方負責人余源水說,項目建設的技術含量不高,難度小,沒有額外引進或得到國外技術轉讓。荷蘭億碳公司只是幫助進口了沼氣發電機組,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項目規范管理和幫助申報注冊上,并以7.5歐元/噸的價格獲得碳減排量,而目前歐洲市場的交易價格是12歐元/噸。
余裕平分析認為,由于國外機構只是單一的信息管理投入,新技術應用基本為零,通過收購減排量可獲得豐厚的收益,因此,目前沼氣發電、風電、水電等是發達國家投資機構在我國開展CDM項目最活躍,資金最集中的領域。而工廠節能改造、新技術引進與應用、城市節能等技術改造型的CDM項目非常少,這些領域恰恰是目前我國最需要技術支持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