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預期下的“囤地”
事實上,央企囤地并非從今年才開始。
國土部日前發布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從2006年到2008年,全國至少有3.3億平方米的已購置土地尚未被開發,市場存量一直未被消化。
這其中有一部分土地歸在央企名下。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華潤置地等多家香港上市公司,涉嫌在內地大舉囤地或逾期不發展。本報記者今年年初的統計顯示,華潤置地年初在京土地儲備量位居地產商之首,達到190萬平米。
據易居克而瑞機構發布的2009年三季度房企銷售情況報告,截至9月底,中國前十大房企的平均土地儲備面積高達30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保利、中海等央企。
對此某品牌開發商表示,在大盤開發理念下,“一塊體量100萬平方米的土地,開發商一定會分周期開發,不可能同時開工。”以中海為例,“過去它都拿70萬到80萬平方米的地塊,但開發需要幾年的周期,如果把這種情況統計進去,一定有很多地塊都屬于批而未用,”這就造成“囤地”,而這種情況更多見于二三線城市。
潘石屹認為,房地產商囤積土地,是根據目前土地政策預測未來,把寶壓在土地供應不足,奇貨可居的假設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目前對地產商利潤貢獻最大的,主要還是來自于購買土地然后有一個開發周期,土地的自然增值帶來的利潤,即使如萬科、遠洋等優秀地產商也是如此。這種情況在日本也發生過。
中國房產信息集團聯席總裁周忻認為,央企大舉拿地是出于對中國城市化的預期,為什么都在拿地,要看房地產市場的脈絡和連貫性,如果把買地做成5到10年的投資,長期看好的話,現在拿地也不奇怪。
中信
11月2日上午,在天津舉行的一場土地拍賣會上,中信集團以底價36億元拿下了天津津南區八里臺鎮天嘉湖一塊純住宅地塊,該地塊面積為248萬平米,創下天津2009年土地市場成交地塊總面積和總價的新高。該地塊規劃建筑面積251萬平米,按照土地最終摘牌價36億元計算,該地塊樓面地價約為1434元/平方米。
中海
10月30日,在長春舉行的土地拍賣會上,中海地產以14.64億元的高價拿下位于東湖大路附近的“長鈴”地塊,該地塊折合樓面價為3483元/平米,為長春地王。據悉,該地塊為居住用途,預計建成后成本為7000元/平方米,最早會在2011年上市。財大氣粗的中海地產近日已經先后競得了佛山千燈湖地塊、重慶江北區江北城組團體育公園地塊和沈陽“荷蘭村”地塊,三塊地皮總價均在40億元左右,共耗巨資一百多億元。
保利
10月20日,在南京舉行的土地拍賣會上,保利地產以17.97億元競得標號為G52的棲霞區馬群大莊6號地塊,折合樓面價為6956元/平米,再次刷新其之前創造的地王紀錄。10月30日,保利地產在佛山以13億人民幣競得前富力被退地塊之一的佛山東平新城佛(掛)2009-003地塊,折合樓面地價達2461.20元/平方米。
華潤置地
華潤置地九月中旬透露,將會斥資100億用于增加土地儲備,但是還沒有明確的收購目標。同時其董事長王印表示,下半年將會積極買地。其實從今年4月至10月中旬,華潤置地在全國囤地12幅,足跡遍布合肥、福州及南京等地。
招商地產
9月17日,攜手香港九龍倉以6.41億元總價、5333元/平米樓面價成功競得天津河東新區一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