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稱,成都交通若繼續“單中心”模式到2015年,中心城高峰路網平均速度將降至15公里/小時
中國日報網消息:“成都中心城區4%的面積承擔著全市45%的人口,人口密度9300人/平方公里,崗位密度5500人/平方公里,近1/3的崗位分布在一環以內。”這是今年美國栢誠公司提交的關于成都交通狀況的中期報告數據。而更可怕的是,專家調查提出,如果按照這樣的交通發展趨勢預測,2015年,成都二環內高峰路網將接近飽和,中心城高峰路網全日嚴重擁堵里程30%以上,主要干道將成為一個個停車場,而每年由于交通擁堵造成的直接損失將達46億元。
交通現狀:
早高峰全往市中心涌
“九點上班,以前8點40出門都來得及,現在可不行,8點過一點就要走。”朱小姐住在二環路東一段,工作單位在后子門。為了上班不遲到,她盡量把出門時間提前半小時。晚上下班,她“自覺”加班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避開晚高峰。
“你看,后子門集中了好多單位,這些人每天早上都要從四面八方涌進城,下午又要從城里回家。”朱小姐說,主干道就這么幾條,肯定會越來越堵,對自己上班下班的道路,她覺得暢通的希望并不大。
昨日上午8時許,正值羊市街早高峰的潮汐式單行進城時段,進城的車流在羊西線單行路段內緩慢前行。這些車輛絕大部分都是涌往市中心的春熙路片區和紅照壁片區。每日早高峰時段,趕著去上班的龐大交通流,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由城區四面八方涌入,絕大部分駛往城市中心地帶;而晚高峰時又一涌而出,給城市交通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據了解,成都城市交通的構架是“井+環”的路網結構,繞城高速公路和三、二、一環路構成城市的環狀交通路網,東城根街、紅星路、濱江路和新華大道構成了“井”字形結構。而城市的經濟、文化、餐飲和娛樂中心又靠近中心地帶,每日多個時段,前往市中心的人流、車流絲毫不減。城區一些路段的交通早高峰已由原來的7時至9時,延長至上午的10時,晚高峰時,有的路段甚至要延長至晚8時,交通壓力才能稍稍緩解。周末時分或節假日,這樣的情形還要嚴重。
專家疾呼:
小心主干道變停車場
今年,美國栢誠公司和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受聘于成都市交委,根據成都的交通狀況提出緩解擁堵的建議方案。
“城市規劃實施失控,交通規劃難以匹配。”美國栢誠公司提交的中期報告顯示,高密度單中心城市形態造成高強度向心交通,讓城區交通壓力增大。根據調查,成都中心城區人口集中,4%的面積承擔全市45%的人口。人口密度9300人/平方公里,崗位密度5500人/平方公里,近1/3的崗位分布在一環以內。一環以內的面積僅占中心城的5%,人口集中在一、二環之間,部分地區的人口密度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CBD崗位密度接近6萬人/平方公里,這樣的高密度發展,造成高峰期向心交通集中,潮汐現象嚴重,徑向通道難以承受。
而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則更為尖銳地提出,中心區功能布局重疊、建設強度過高,超出交通承載能力。他們認為,中心城道路擴容有限,無法承擔小汽車無限制的增長與使用,目前一環內路網容量高峰小時可容納8萬輛小汽車,實際需求10萬輛,二環內路網容量高峰小時容納17萬輛小汽車,實際需求21萬輛。如果再把“攤大餅”的單中心發展模式繼續下去,按這樣的交通發展趨勢預測,2015年,成都二環內高峰路網接近飽和,中心城高峰路網平均速度由目前的24公里/小時降至15公里/小時,全日嚴重擁堵里程30%以上,主要干道將成為一個個停車場,而每年由于交通擁堵造成的直接損失將達46億元。
來源:成都商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