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這臺全部用木材制作的編織機,花費了我5天時間,我用它編織編篾,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四川江安縣仁和鄉來龍村農民胡學倫向記者講起這臺篾席編織機所發揮作用時,禁不住笑逐顏開。
他向記者講起自己為何要發明木質篾席編織機器:“兒子和女兒和老婆都在打工,我在家除了務農外,就靠編篾席掙點兒零用錢,50歲以后就感到手腳不靈活了,每天編篾席只能編20張,能掙20多元。”胡學倫覺得手工編編篾太慢,如何才能提高效率,成了他經常思考的問題。他說:“市場上有機械編織機,一臺要4000元,我買不起,我是木匠,就只有從木材上打主意。”
2007年底,胡學倫開始設計編篾席的機器,他利用機械原理,從每一根篾片入手,一步一步地設計,動手制作編篾席的機器,做成后立即進行試驗,發現設計有缺陷,結構也不合理,他馬上將機器拆散,重新設計與改進,就這樣反反復復改進了10多次,2008年初,這臺全部用木質制作的機器終于問世了。記者在胡學倫家看到,這臺全木機器高0.9米,長0.7米,寬1.2米,使用手工操作,用不電,一小時可生產篾席12張,具有環保、節能與高效的特點。胡學倫的左鄰右舍聽說后,都到胡家來看稀奇:“木材制作的機器,還能編篾席——佩服——佩服!”一個90多歲的老人杵著拐杖來看了后,笑呵呵地說:“三國時,諸葛亮利用機械原理制成了木牛流馬,但那技術和秘訣已經失傳了,今天,你讓我們大開了眼界啊。”
胡學倫對記者說:“2008年,我就開始使用這臺機器了,在實際使用中,我發現還有許多不順手的地方,又進行了多次完善與改進。它并沒有完全達到我的要求,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進,使之更好使用,發揮更大的作用。”據記者了解:自從胡學倫用上了這臺機器后,編篾席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從每天編20張提高到每天編100張,每張篾席有1元多的收入,胡學倫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一年至少能收入3萬多元,這在仁和農村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收入,如今他已經成為當地的名人了。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記者 黃志凌) 宜賓市委宣傳部 左孝本 江安縣委宣傳部 閔勇智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