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在經過持續多年大力度推進后,江蘇交通建設當下面臨新使命: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這是記者從昨天召開的全省交通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新訊息。
綜合中外研究成果,“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核心內涵可以理解為:讓公鐵水空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實現布局完善、功能協調、銜接順暢。省交通廳廳長游慶仲由此指出,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目標,當前正從面(投資)、點(樞紐)、線(通道)等多方入手,努力實現多種交通方式合作共贏。
“面”:鐵路建設總投資首次超過公路
2009年,江蘇交通積極搶抓國家擴大內需的重要政策機遇,大力度推進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882.2億元,為年度投資目標的107.2%,同比增長了14.6%,創下近年來交通建設投資歷史新高。
以公路為例,2009年,江蘇在建高速公路659公里,蘇州常熟至昆山高速公路、蘇州繞城公路至無錫環太湖公路連接線建成通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755公里,密度居全國第一。
而與投資再創新高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江蘇交通投資結構調整加快。長期以來,我省公路建設位居全國前列,而鐵路和民航建設相對滯后。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鐵路和民航建設和發展,經過努力,全省公路、鐵路、水運、機場建設投資分別完成投資347.9億元、385.2億元、133.6億元、1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21.5%、8.7%、195.2%,鐵路建設總投資首次超過了公路,長期滯后的機場建設實現了近兩倍速的增長。
投資大、結構優,才能夠形成最佳“乘數效應”。據相關專家測算,這樣的投資規模和結構,將拉動我省地區GDP增長約0.34%,創造就業崗位約63萬個——如此大的“乘數效應”可謂全國少見。
“線”:通道建設突出“兼容”與“溝通”
長期以來,江蘇公路建設“一枝獨秀”。但是,江蘇的綜合交通通道資源較為有限,不可能只是片面依靠占用土地資源相對較多的公路。相形之下,綠色環保的水路、航空,應該得到更多關注。此外,水路的超大運量、鐵路的安全穩定、航空的快速便捷,都是不可比擬的“比較優勢”,通道規劃和建設應該兼顧各種運輸方式,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科學、有力的支撐。
2009年,在鐵路、港口航道以及機場建設上,江蘇重點實施了一大批項目。鐵路方面,京滬高鐵、滬寧城際、寧杭鐵路江蘇段等建設加快推進,大勝關長江大橋順利合龍,滬寧城際鐵路今年7月1日將建成通車,豐沛鐵路、宿淮鐵路、寧啟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港口航道方面,連云港港疏港航道、京杭大運河升級改造等一批工程順利推進。機場建設上,淮安機場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南京、徐州、無錫、南通機場改擴建工程順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短腿”拉長,“長腿”做優。在江蘇高速公路已經聯網成片的“生態”下,進一步注重省際間通道走廊的銜接和協調,成為新一輪我省公路建設的新指向。
2009年12月29日,省政府在南京隆重舉行溧水至馬鞍山高速公路開工、高淳至蕪湖高速公路奠基儀式。這兩條高速公路,別看長度都只有30公里左右,其承載的意義卻非同小可:它們恰恰是江蘇新一輪大通道建設突出“省際溝通”特色的一個縮影。
江蘇公路建設起步早、發展快,與鄰省之間的連接則相對滯后。打開江蘇省高速公路建設示意圖,可以看到,作為蘇南黃金通道之一的沿江高速,到了南京溧水,便戛然而止。溧水至馬鞍山高速公路建成后,可以讓蘇南乃至上海的人流、物流與安徽等更廣泛腹地有更好地溝通與對接。
“點”:營造多種運輸方式的“零換乘”
江蘇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另一取向,是努力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城鄉交通和城際交通的緊密銜接。突出表現在,緊緊抓住江蘇鐵路大發展的機遇,依托鐵路客運站規劃建設一批綜合客運樞紐。
“綜合客運樞紐”是什么模樣?近日,記者在高速鐵路南京南站建設現場,通過“立體模型”先睹了這一樞紐的風采:這座雄偉的建筑上下共分五層,除了承擔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和寧安城際鐵路的車輛引入、引出之外,還集納了地鐵、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公路客運等多種交通方式。換言之,將來乘客在南京南站,無需出站就可以實現上述所有交通工具的“零換乘”。
游慶仲說,近年來江蘇交通通過跨越式發展,已經具備了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基礎條件。但是,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之間銜接不良,各種運輸方式換乘不暢,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而彌補這一“短板”的重要載體,就是建設一批“一站式零換乘”綜合客運運輸樞紐。
2009年3月,江蘇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召開了推進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工作會議。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專程到會,對我省加快推進該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省政府辦公廳還轉發了省交通廳、建設廳關于加強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建設的意見。一年中,蘇南五市的鐵路綜合客運樞紐站相繼開工建設,其中南京南站被列為全國綜合客運樞紐示范工程。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 單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