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以龍頭帶動產業。云南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通過資源整合組建了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云南出版集團公司和云南廣電網絡傳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上述3家國有文化企業資產總額達到71.07億元,銷售收入達39.67億元,實現利潤2.62億元。各州市也相繼整合組建了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文化企業集團,成為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在特色文化產業建設中,云南立足于本地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打造以瑞麗、盈江、騰沖為重點的珠寶玉石毛料生產加工基地,以鶴慶銀器、個舊錫器、建水紫陶等為重點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產業鏈,以昆明國際印刷包裝城為基地的印刷出版市場,以及以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為基地的茶文化產業。云南還大力支持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中國云南影視產業實驗區、麗江束河茶馬古道影視城等拍攝基地建設,打造“全國最美最優最好天然攝影棚”。目前,在一大批龍頭企業帶動下,演藝會展、動漫、影視、民族民間工藝品、茶文化等逐漸形成云南文化產業的主導產業群,還大大帶動了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
五是引民資搞活市場。通過放寬準入、政策引導、改善服務等,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搞活文化產業市場。目前,民營文化企業已成為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涌現出云南映象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柏聯集團等一大批知名民營骨干文化企業。在《云南映象》、《麗水金沙》、《印象麗江》等文化品牌的策劃、市場推廣等各個環節,民營資本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撬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杠桿。全省民營和民間文化企業不斷發展,2008年,以經營民族民間工藝品為主的文化企業就已達7千多家,年銷售額達80多億元。在昆明,民營文化企業占到全市文化企業總數的80%以上,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云南還充分利用云南文化產業上海推介周、中國西部(昆明)文化產業博覽會等,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到2007年,全省共有近300個文化產業項目簽約,協議金額近52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超過100億元。
六是做大事業推廣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通過繁榮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為充分發掘和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云南在全國率先頒布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率先開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工作,率先命名民間藝人。目前,全省共擁有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30多個、省級命名的民間藝人460多人,推出了寸發標、賴國慶等一大批民間工藝大師。在云南麗江,還創造了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的“麗江模式”,《麗水金沙》和納西古樂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經典之作。近年來,云南下大力氣加強文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實施“兩館一站”建設、百縣千鄉宣傳文化中心建設、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等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邊疆解“五難”、電影“2131”、赴基層慰問演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采取多種措施支持和引導文化廣場、社區文化、鄉村文化發展。2008年,在歷時半年的“云南省首屆新農村文藝匯演”中,共有16個州市、119個縣組織了匯演活動,演出4678場次、22653個節目,觀眾達1000萬人次。
來源: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編輯:肖亭 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