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地王秀”?

2009年11月20日,手舉28號牌的大龍公司負責人以50.5億元拍得順義地塊。2個多月后,該地塊因欠繳地價款被政府收回。 (來源:新京報)
中國日報網消息:進入2月份,曾經令人瞠目的“地王”接連爆冷。北京、南京國土部門先后宣布收回兩幅“地王級”住宅用地,并沒收上億元保證金。
一邊是“老地王”上荒草叢叢,一邊是“新地王”頻頻冒頭。“面粉”早已貴過“面包”,前赴后繼的“地王秀”背后,究竟誰是“推手”?土地調控趨緊,是否意味著高歌猛進的“地王”神話開始終結?
“地王”被收回:搶地沖動受遏制
2月1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發文公告,令創下北京2009年(總價及樓面地價)雙料“地王”記錄的北京大龍地產拍得的順義區地塊,最終被收回。其交納的2億元競買保證金也被全數沒收。
僅隔幾天,南京市國土局也傳來消息,瑞嘉投資實業有限公司等在2007年12月競得的棲霞區仙林湖地塊,因未按規定日期繳納首期成交價款,也被取消對該地塊的競得資格,并沒收競買保證金2.45億港元。
兩幅“地王”先后被收回,究竟傳遞了哪些信號?
在市場法則中,沒有保賺不賠的生意。大龍地產還沒來得及將爭創“地王”的高成本轉嫁出去,就陷入漩渦中。資本市場上的大龍地產,從2009年底的一路高歌到今年1月下旬以來的“跌跌不休”,投資者和消費者開始頓悟:“地王”神話一旦被戳破,將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境地。
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開發商在土地出讓中的報價,既包含對未來的市場預期,也包含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意味著深化合同執行監管的重要性。
“看似‘撞在槍口上’,其實是調控的必然結果。”長期研究樓市的上海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專職副主任孫鐘炬說:“隨著政策的持續收緊,土地市場的矛盾將會不斷暴露,類似事件可能會連續出現。這證明管理部門在嚴肅土地交易方面釋放了強烈信號,拍地企業不要心存僥幸。”
新一輪房地產調控下,中央打擊囤地、清理閑置土地的力度明顯增強。去年12月17日,五部委要求“開發商拿地分期繳納全部土地出讓價款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一年,首次繳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出讓款的50%”。今年1月,國辦再次下發通知要求嚴格土地出讓價款收繳,加強對閑置土地的調查處理。
盡管如此,人們仍然疑惑,“地王”被收回背后,是否有開發商因算準無利可圖而放棄土地?
資金問題是“地王”被收回的直接原因之一。大龍地產在其年報中稱,2009年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營業收入17.48億元,同比增長1174.08%,凈利潤3.39億元,同比增長14256.4%——但以此資金實力掌控50.5億元的“地王”,無疑是“蛇吞象”。
北京聯達四方房地產經紀公司總經理楊少鋒指出,去年的土地市場泡沫非常嚴重,一是許多原來主業不是房地產的企業大舉進入囤地;二是一些沒有能力拿地的企業不自量力地加入市場競爭之中。上述舉措能夠起到敲警鐘的作用,對于全國房地產市場而言,收回“地王”只是風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