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必須密切結合中國的實際,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但要在人們的實踐中發揮作用,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完成了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偉大變革,發現了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基本原理,然而他們明確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十分強調要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去獨立地探索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各國都是不同的。這不僅適用于無產階級革命,也同樣適用于奪取政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他從不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所有國家都應遵循統一模式。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將不可避免地走到社會主義,但走法卻不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完全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上述思想。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取得了繼十月革命后又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勝利。早在1938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凡是結合得好的,就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反之就會遭到挫折、走彎路。正是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極其豐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我們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歸根到底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要把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闡釋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密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武裝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頭腦。
四、學習研究經典著作,要以經典作家為榜樣,學習他們科學的嚴謹的治學精神,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中,哲學社會科學承擔著重要的使命,要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就需要端正我們的學風。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我們樹立了典范。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復雜勞動,它要求研究者必須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實,把真理作為科學最高的價值追求。通往真理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充滿荊棘險阻、崎嶇難行。科學研究要取得有價值的成就,就要有開辟新天地的精神,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勞動。研究者不僅要有矢志于科學、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而且要有思想解放、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科學研究本身又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浮夸的,研究者必需具備深厚的學術知識積累、寬廣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而所有這些都體現在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里。今天,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馬克思主義學風。
做學問、從事科學研究決不能有浮躁心理,切忌急功近利,淺嘗輒止,嘩眾取寵,要甘于寂寞,持之以恒,根據科學研究的規律辦事。恩格斯曾經說過,“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8頁)只有采取這樣嚴謹的治學態度,才能有真正理論上的創新。
理論創新需要研究者有不畏艱險、知難而進的理論勇氣,《資本論》就是光輝的例證。馬克思在該書法文版序言中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4頁)馬克思的這一名言,我們每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永遠銘記在心。 作者:汝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