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為沈陽部隊某部因公犧牲的英雄戰(zhàn)士雷鋒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此后,全國廣泛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雷鋒的模范事跡和崇高精神在全國產生了極大影響。這是雷鋒同志像。新華社發(fā)
編者按:雷鋒,一個中國人熟悉的名字,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45年過去了,社會生活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可雷鋒這個名字及其所代表的高尚精神內涵,始終唱響了時代的最強音 。全國人民進一步向雷鋒學習,弘揚雷鋒精神,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奮斗。在廣泛持久開展學習雷鋒活動中,全軍各部隊和全國各條戰(zhàn)線上涌現出大批雷鋒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鋒精神培育著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長,45年后的今天,雷鋒精神仍然在感動中國。
中國日報網消息:1962年8月15日,雷鋒犧牲后,全國各地、軍內軍外對雷鋒的宣傳掀起了新的更加浩大的聲勢。1963年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批準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運輸連四班為"雷鋒班",這個名譽很高,極少有人能夠得到。命名大會召開后,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主要媒體均對雷鋒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加大宣傳力度,在全國全軍產生了空前的轟動效應,雷鋒的名字家喻戶曉,響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緊接著,幾家大報刊又把雷鋒事跡寫成報告文學,并同時配發(fā)評論和雷鋒日記摘抄,文藝界的作家和詩人也都通過撰文和寫詩熱情地頌揚雷鋒精神。總之,舉國上下不約而同地提出,要讓雷鋒精神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一個自覺學習雷鋒的活動,在全國各條戰(zhàn)線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中國青年》雜志動義
請毛主席為雷鋒題詞
面對全國宣傳雷鋒的火熱局面,當時擔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聽了有關匯報后,以極大的熱情充分肯定了宣傳雷鋒事跡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并要求共青團系統(tǒng)加大對雷鋒的宣傳強度,組織全國青少年以實際行動向雷鋒學習。對胡耀邦的指示與號召,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志當然應帶頭響應、責無旁貸,但作為半月刊的《中國青年》雜志,在宣傳速度上和報紙相比自然是稍遜一籌的,因此,他們立即發(fā)動全社人員獻計獻策,并召開編委會,精心研究,開動腦筋,另辟蹊徑,千方百計找出新的角度,迎頭趕上甚至超前于全國宣傳雷鋒的其它兄弟報刊。編委會上,有人提出把五、六期《中國青年》合刊,出版"學習雷鋒專輯";也有人提出請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郭沫若等黨內名望甚高的"四老"為雷鋒題詞。這些設想應該說都很好,也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但細究起來,其宣傳速度和力度仍然會落在其它報刊的后面。這時,會上一直沉默不語的思想修養(yǎng)組組長王江云提議:能否請毛主席題詞?王江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的建議一石激起千層浪,話一出口,便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和一致贊同。但冷靜之后,人們又都認為請毛主席題詞,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動議,是不是有點太敢想敢干了?能有把握嗎?會上又有人說:不試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與會者都覺得試一試有道理,最后決定:請毛主席為雷鋒題詞。
寫給毛主席的信的內容是:"現在全國已掀起一個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我們《中國青年》擬出一期學習雷鋒的專號,向全國人民推薦這個先進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會主義時期更好地鍛煉成長,懇請您老人家為雷鋒題詞。"
打好草稿后,請一位毛筆字寫得最好的同志,工工整整地抄寫下醒目的兩行大字:中南海,呈毛主席。
用北京話說:《中國青年》的年輕人膽子夠"肥"的呀!竟敢煩勞毛主席他老人家題詞。當時,中直機關有人聽說此事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們說,毛主席給劉胡蘭題過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為白求恩和張思德分別寫過紀念文章,可那是發(fā)生在戰(zhàn)爭年代,和平時期還未見他老人家給其他普通人題過詞,是不是有點兒異想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