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湖南沅陵縣文物普查人員日前在沅江五強溪鎮夸父山村的河邊陡峭山壁上發現了一條建于明朝時期,殘長約2公里,寬0.6米-1米的“寡婦鏈”古纖道。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明令禁止在古纖道所在的石山上挖山取石。
全長1033公里的沅江是長江第三大支流,發源于貴州省都勻市云霧山雞冠嶺,流經貴州、湖南兩省,注入洞庭湖,水量豐富的沅江從古至今就是溝通我國中西部的重要航道。
沅陵縣文管所所長黃生淼介紹說,“寡婦鏈”是當年沅江流域駕船上險灘纖夫攀爬的一條鐵鏈。過去,沅江險灘大多在沅陵境內,尤其是甕子洞一帶最為險惡。據《沅陵縣志》載:“甕子洞,縣東一百八十里,形如廩,水聲如甕響,沿江岸峭壁深潭,昔無纖路。明百歲翁廖善人漢文制鐵索數百丈,鑿孔系索,舟行始利。”相傳當地百姓因缺田少地男人多做纖夫,后因過灘失足者甚多,留下一村寡婦。后人因此將這條上險灘纖夫攀爬的鐵鏈,稱之為“寡婦鏈”。
文物普查人員在古纖道的山壁處,見到許多細長光滑的石槽和蜂窩狀小孔,當地人稱之為“纖夫槽”“蜂窩巖”。如今,沅江五強溪水電站建成后,險灘已變通途,而“寡婦鏈”與纖道尚存,目前還約有兩公里長。“寡婦鏈”“纖夫槽”“蜂窩巖”成為見證當年船工、纖夫、寡婦們血淚史的三大奇觀。
來源:新華網(記者 明星 帥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