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認為,這次缺工大量缺口是普工,占到80%以上,主要在制鞋、制衣、電工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工資福利待遇也相對較低,吸引力不足。
這種臨時性、結構性的“招工難”雖然并不意味著在我國低廉勞動力供過于求時代的已經結束,但市場出現這一變化的一個直接結果是沿海企業更加重視勞動者的薪資及福利要求。來自廣東的信息表明,春節后在廣東企業打工者的薪酬普遍得到了提高。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認為,目前用工的緊缺,不是勞動力沒有,而是當地企業沒有辦法支付更高的工資,無法滿足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大多數打工者的期望。
“由于外部需求萎縮,浙江以出口加工型為主的企業無法通過漲價來消化增加的工資成本,工資增幅低于主要面向國內消費者的中西部地區同類型企業?!弊坑铝挤治觥?/p>
專家表示,近些年來農民工整體地位不斷上升,在就業問題上的隱性“話語權”不斷提高,一些地區和企業的“招工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農民工集體“用腳投票”的體現。他們建議,當前應當認真研究新一代農民工的務工新訴求,改變傳統的企業用工理念,完善落實針對農民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央及各地惠農政策效應不斷顯現,地區差異縮小也使外出打工者減少。隨著東部與中西部在工資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縮小,加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和就業扶持政策,如今選擇在家鄉務農或就地打工生活成本反而更低。以河南省為例,目前河南全省的勞動力供給已經出現了從“無限供給”到“有限剩余”的重大轉折,全省勞動力供給總量即將達到飽和狀態;在一些勞務輸出大市和大縣,勞動力供應已經出現下降趨勢。
“全市勞動力總量已經見頂,兩三年后還將出現下降的趨勢?!鄙糖鹗芯蜆I促進辦公室主任李伯靈介紹說,商丘市作為一個有近830萬人口的農業大市,目前富余勞動力總量在250萬左右。從2005年開始,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到2009年輸出規模達到222萬,但現在已經達到飽和程度,隨著勞動人口成長速度放緩和本地經濟的發展,加上回鄉創業人員的增加,勞動力輸出即將出現下降的轉折趨勢。
實際上,在一些傳統農區,還出現了農業內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在河南產茶大市信陽,每年產茶季節需要大批采茶工,但招工越來越難,在一些縣勞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茶葉產量的主要因素。同時,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種一季荒一季的現象。
多策并舉應對“招工難”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為應對目前的用工短缺情況,各地采取積極舉措,各出奇招,盡力為企業化解用工短缺難題。在珠三角,免費招聘會已經成為常態機制。佛山市今年將舉辦千場以上招聘會;深圳市在春節后兩個月內舉辦573場免費招聘會;廣州市開展“關愛農民工,你我齊參與”系列活動,組織1萬家企業參與并提供30萬個就業崗位;東莞市則在繼續開展免費專場招聘活動的基礎上,設立640個免費為農民工提供幫助的服務點,并將每月10日作為“就業服務日”。
一些地方政府還組織企業主動出擊,積極“走出去”,赴勞務輸出大省大市招聘——佛山市在今年春節后分兩批組織上百家企業到廣東省內的云浮市和清遠市、英德市舉辦招聘會。同時,珠三角各地積極收集企業用工信息,拓寬信息發布渠道,利用網絡、政府合作平臺、協會聯絡等渠道將企業用工信息向全國發布。
以佛山市為例,在春節前就印制了10萬份宣傳單,發給回鄉過年的農民工,宣傳佛山市形象和經濟發展形勢,公布崗位需求情況,動員他們的親友到佛山就業。該市順德區勞動部門還及時將缺工多的行業信息每年都反饋給學校,指導學校招生。東莞市勞動部門則為企業與學校搭建交流平臺,特別是加強與中職技校聯系,促進各類技校、職校畢業生向東莞市企業輸送人才,實現與技校間的“訂單式招工”。
為了解決企業燃眉之急,浙江省也積極采取各種“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加強與勞務輸出省區的協作,近期已安排四個組分赴勞務輸出大省開展省際勞務協作。紹興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場辦主任劉王慶表示,他們將調整方向,繼續到更貧困的地區去招工,“下一步也許是青海,到那些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地方去招工?!?/p>
招聘企業則在提高員工待遇上煞費苦心。浙江華興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要招200名縫紉車工,招工合同上光福利待遇就寫了一大塊:提供食宿,宿舍配備空調,有獨立衛生設施,享受車工培訓補貼、年終獎、過年過節福利,夫妻享受住房補貼等。
面對沿海地區“招工難”,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張寧表示,四川不會限制勞動力出川,將通過提高培訓質量,把更多技能型農民工輸送到沿海地區。
張寧說,四川將繼續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據介紹,去年四川轉移就業的2100萬人中,轉移到省外的有1200多萬人。
張寧說:“勞務經濟開發也要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彼拇▽⒏倪M農民工培訓方式,增加分類培訓、定單培訓、品牌培訓和證書培訓,并且加強與用工省份的溝通與對接,把更多經過培訓的技能型農民工輸送到沿海地區。
溫州市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王甌翔認為,農民工流入地的政府與企業必須做好三件事,才能確保用工的穩定性:一是加強培訓,比如在用工淡季可以把培訓做起來,增加員工的自我認同感與忠誠度;二是不僅重視工資待遇,更要重視員工的文化生活;三是幫助農民工解決家庭問題,比如浙江省本地許多小學生的學費、課本費都免了,可外地民工卻享受不到這樣的政策。
解決用工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調整產業結構
珠三角有業內人士預計,缺工將在未來5年至10年內成為常態,短期內難以快速解決。目前的用工狀況尚能滿足完成去年的產量要求,但若今年有新增訂單,用工短缺將對生產和經濟的增長造成較大的制約。
而解決用工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目前,用工短缺對城市居民生活也顯露出一定的影響。如送氣送水等服務性、重體力工種難招人,因人手不夠造成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下降、服務收費增高。許多居民擔心,由于招不到工人,老板只好加薪,最終加薪的成本將由消費者來買單,生活成本由此提高。
另外,“招工難”也展露了我國勞動力供求的深層次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主持的一項有關中國勞動力供給狀況的研究預計:到2011年,我國勞動力供給量不再增加,2021年勞動力總量開始減少。
蔡昉認為,目前中國新增勞動人口與新增需求已基本達到平衡,雖然近期中國還不會出現勞動力絕對短缺,但結構性短缺的端倪已經顯現,今后每年都會發生供給缺口。這意味著靠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將不斷削弱。
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民工工作處長長呂志華認為,整體而言就業問題始終壓力巨大,但結構上的招工難現象頻繁出現也反映出不少深層次問題。如產業結構變化不大,產業布局仍然不盡合理;對農民工的社保、醫療、子女就學等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實不夠,許多地方政策主要關注的是戶籍人口,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后許多企業將農民工甩了出來,對他們就業信心也是一個打擊。
呂志華建議應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合理布局,真正完善落實對農民工的一系列政策,加強城鄉統籌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除農民工后顧之憂;同時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
來源:新華網(記者 屈凌燕 梁鵬 陳冀 江毅 徐博) 編輯:寧波 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