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奏院在元代一度被廢止,但到了明清兩代,承擔著“駐京辦”職能的各式會館,則有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
會館首建于明,而盛于清。明清時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流動人口的增加,京師會館林立,大多數為赴京公干的地方官員、游歷士紳及應試舉子提供居停和聚會方便。這些有民間聯誼性質的會館,后來逐漸成了溝通家鄉與京師信息的紐帶,且無論官民紳商,皆可參與,于是會館漸漸成為政治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
甲午戰爭以后,國家多難,許多會館開始走上歷史前臺,成為愛國志士集會、居住,影響歷史的重要場所。
米市胡同的南海會館,到1877年已發展成13個院落、190多間房舍的大會館。1895年,康有為進京趕考,寓居南海會館。當時正值甲午戰敗,《馬關條約》激起全國上下的義憤。康有為在南海會館起草了《上皇帝書》,提出變法主張,聯合各省舉子3000余人發動“公車上書”。在南海會館,康有為前后住了16年。期間他與其他維新派領袖集議成立“知恥會”、“強學會”,并創辦《萬國公報》,策劃變法方案。
新會會館則與梁啟超結緣甚深。這里既是梁啟超結婚大喜之地,又是他開展改良主義運動的策源地。
民國初年,孫中山將同盟會等五政團合并成國民黨,是在湖廣會館開的會,上千人出席。
新中國時期內蒙古駐京辦打頭陣
大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倒臺,會館逐漸式微,而各省都督、主席、省長以及各派軍閥,先后在北京、南京設立駐京辦事處,負責交際、籌餉,“駐京辦”一詞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1949年,新中國第一個駐京辦——內蒙古駐京辦應運而生。到1959年,共有28個駐京辦事處成立,全是省一級的駐京機構。“文革”期間,駐京辦被全部撤銷,改革開放后又逐漸恢復。
美國“駐京辦”請客不能超過50美元
美國首府華盛頓國會山和喬治城之間,有一條著名的“說客街”——K大街,那里政治說客公司林立,猶如中國的“駐京辦”。每天,約有5萬名說客游走在國會、企業與民眾之間,廣泛搜集、交流各種政府信息或輿論民情。
美國法律規定,要在華盛頓當說客,首先要向聯邦政府登記注冊,包括名稱、所游說項目等。而游說公司必須每半年公布一次工作報告,說明曾在哪些議題上進行了游說活動、游說的對象、收費數量、餐飲開支等。如果這些贏利比例太大,很快就會受到司法部門的注意和審查。
法律同時要求:說客請議會成員和政府官員的吃飯費用每次不能超過50美元,送禮也以50美元為上限,邀請議員及其助理出去打高爾夫球的門票不能超過99美元。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請吃飯送禮不成,說客們就大量購買議員所寫的書,或者在他們舉行活動的時候,特別是在競選的時候為他們出力“募捐”,油水照樣多多。
2006年1月,“超級說客”杰克·阿布拉莫夫在法庭上承認犯有共謀、欺詐和逃稅三項重罪,其收取的游說費超過8000萬美元。此前,阿布拉莫夫曾參與為布什總統競選募捐,并因為助選有功,在布什入主白宮不到一年里,阿布拉莫夫頻繁與政府接觸達200次,甚至能“買通”布什在白宮接見某位外國首腦。最后,阿布拉莫夫被判處了5年零10個月監禁。這一案件被認為是美國游說行業近幾十年來最大的丑聞。
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