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解釋:為何公攤這么高
事先承諾公攤不超過30%,事后卻高達52.35%,這讓購買該樓盤的二百多戶業主很是憤怒。單女士說,業主們曾多次與開發商協商,“每次談,公攤面積都是焦點。”開發商則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
一開始的答復是“圖紙還沒畫出來,無法測算。”后來則是“我們不知道公攤面積那么大……你可以找公司來測算,這事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由最終測繪結果決定。”也有開發商拿出法律盾牌:“法律對于公攤上限沒有規定。”甚至直接說:“你們一百年都退不了房。”
為徹底弄清這一問題,記者詢問了開發商濰坊福城置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偉,他的解釋是,不同的使用功能決定了不同的公攤面積。貴賓首府不是單純的住宅,而是“酒店式公寓”,五部電梯、兩個樓梯間,寬敞的走廊和大堂,都要算入公攤面積,所以才那么大。
記者在樓里走了一圈,發現確如開發商所說,從大廳到走廊,從電梯到樓梯,貴賓首府都更像“酒店”而非“住宅”。而且在張先生房間對面,業主已經入住,推開虛掩的房門,里面儼然是個小辦公室。
這就帶來另一問題,什么是酒店式公寓?屬于商用還是住宅?難道酒店式公寓的公攤可以上不封頂?
政府部門:為何一路綠燈?
如此高的公攤系數,究竟如何突破建設局、房管局、規劃局、土地局等部門的重圍,公然示眾?記者就此走訪了相關部門。
高密市建設局副局長徐懷章向記者介紹說,建設局主要負責該項目的監管,貴賓首府項目從規劃到建設、施工、驗收,相關手續是齊備的。在開發商通知業主收房后,部分業主由于公攤面積過大不愿收房,高密市為此專門成立“駐貴賓首府工作組”,聯合房管局、規劃局、土地局等多個部門展開調查。
徐懷章說,作為工作組負責人,他曾就公攤問題專門向山東省建設廳咨詢,得到的答復是,國家對于公攤面積的上限并無規定,無論公攤多大,都不違法違規,“只能說明這個項目的設計有問題。”
問及公攤為何如此高時,徐懷章說:“我個人也感覺公攤面積有點大。”他進一步解釋了調查原因,說主要因為項目按酒店式公寓來設計,“每層樓面積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5部電梯,加上消防通道、大廳、配電室等公共設施,公攤面積自然就大了。”
而對于“酒店式公寓”到底屬于“商用”還是“住宅”,徐懷章說,他也不清楚。記者調查發現,開發商在規劃時標明項目用途為“酒店式公寓”,而在銷售時,與業主所簽訂合同的用途卻是“住宅”。對此徐懷章說:“我認為這是開發商的營銷策略。”
對于張先生等業主來說,開發商和工作組的答復無法令其滿意,對于他們最關心的公攤面積、房屋性質、產權期限等問題,仍然缺乏明朗態度和決定。截至記者發稿,有幾十戶業主始終未收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