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咱要下山了!”這些天,平谷區張家臺村的80多戶人家正在為搬新家做最后的準備。再過幾個月,這些祖祖輩輩住在大山里的農民,就要走出大山,搬進山下的新家了。
和張家臺村一樣,今年全市還有6000多山區農民將在10月底之前全部出山搬新家。本市新世紀以來的山區大搬遷已接近尾聲。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萬山區農民走出大山,221個村從北京地圖上消失,24萬畝山林恢復生態。
山里人生活有“五難”
平谷東北部山區小山村張家臺,距市區近200公里。4月23日,記者來到這里,從山下路邊拔地而起的“水上新村”往山上走,海拔三四百米的山腰上,左一簇右一簇,散落著村里的舊民居。后墻倚著山,屋頂的瓦片搖搖欲墜。
“咱們村能種糧的都是條塊地,最大的面積不超過一畝?!贝逯鴱堉境f。不但沒地可種,居住條件惡劣,山區農民生活上還有“五難”:就學難、走路難、飲水難、就醫難、婚配難。
新世紀之初,本市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調研,山區工作者遍訪最偏遠的村落人家,最終摸清底數:京郊還有2.3萬戶、6.8萬山區農民居住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區,或是面臨用水、用電、出行的困難。
針對這些情況,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新世紀的山區大搬遷工程,讓這些農民全部搬遷下山。
下山村民住進新家干起副業
目前,市、區財政已投入資金12億余元,興建新居、鋪設基礎設施,市農委、發改委、財政、園林綠化、水務等各部門政策集成,使每戶搬遷居民都能住進舒適、宜居的新家。
根據自愿,6.8萬山區農民主要選擇整村遷建、山上村莊與平原村莊自愿合并、安全地區新建房屋、分散投靠等四種方式搬出大山。
門頭溝潭柘寺鎮趙家臺村搬遷下山后,把新村安在了8公里外的潭柘寺鎮中心區。由政府和村委會補貼,全村90多戶人家全都住進了歐式小排別墅。不但住房條件改善了,喝水、用電、出行、孩子上學等難題也迎刃而解。
“過去,政府每年都要投巨資給山區村修路、打井、送電,但在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農民生活還是無法改善?,F在每搬遷一個自然村,就可減少公路、通訊、排污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130多萬元。這些年來,僅修路一項,全市就減少投資2億多元?!笔修r委山區處負責人介紹。
搬遷下山,農民不僅要安居還要樂業。房山區今年在給山區人口建設遷移集中安置區時,專門規劃了遷移人員就業基地。目前已著手引入服裝加工、山區特產加工包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預計可安排776人就業。此外,還挖掘了社區就業崗位6113個,優先安排遷移就業人員。
趙家臺村民下山后吃上了“旅游飯”。去年,該村通過發展民俗旅游,村民平均收入達到了1.2萬元,是2000年在舊村的3倍多。據統計,全市搬遷村民中近1/3戶辦起了民俗旅游。去年,本市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
村莊遷出 禿山變回青山
村民在新家安居樂業,舊村則在幾年的休養生息后漸漸回歸自然。
4月的延慶千家店鎮,蒼茫的山林冒出鵝黃色,山桃花綻放粉色的花蕾,春天呼之欲出。作為延慶最偏遠的深山鄉鎮,祖祖輩輩的千家店人靠山吃山?!白鲲垷?,哪樣不用柴火!蓋房子也得砍樹做梁做檁子??!”為了增加收入,農民養牛養羊,刨地開荒種雜糧。隨著人口的增加,對山林資源過度開采,一座座青山變成禿山。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愈發頻繁。
啟動山區搬遷工作以來,千家店鎮深山里的小村落陸續下了山。山民穿上迷彩服,變身養山育林的護林員。如今,全鎮的林木覆蓋率高達95%。
懷柔喇叭溝門,這個北京市面積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區,一度被村民砍成禿山薄地。自28個村莊全部搬出大山后,封山育林沒幾年,植被率就恢復到90%以上,山林里甚至出現了斑羚和豹子的蹤跡。
據統計,目前山區居民搬遷已騰退土地2000余畝,24萬畝林地得以休養生息,每年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11萬噸,相當于新造6萬畝林地吸收碳量,造林價值相當于6000萬元。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