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與高
上世紀九十年代,多數地方大都患有“外來資本饑渴癥”。“唯利是圖、來者不拒”,“胡子眉毛一把抓、撿到籃里都是菜”,不惜代價拼血本,成為招商引資的通病。
同樣,宜都也放低門檻,大張旗鼓地進行招商引資。熱鬧的招商場面并不少見,但“數字政績”造就了“不見機器、不見廠房”的怪圈?!按盗藥状翁?,冒了幾個泡,剪彩放鞭炮,最后仍在原地跑”,成為人們初期的一個印象。
“大力引進高耗能、高耗水、大運量的企業來本市投資?!薄熬盼濉逼陂g,宜都曾經喊出這樣一個口號。
進入二十一世紀,宜都及時調轉“船頭”,悄然開啟了一段新的歷史。在“十五”規劃中,這個提法已經淡出了宜都人的視線。
據了解,宜都“十五”期間平均每年到位資金約10億元,有30多個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的項目被擋在城門之外,放棄約6億元的投資、近億元的稅收。
在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的選擇中,宜都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極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得更加冷靜和從容。
翻開該市“十一五”規劃,里面這樣寫著:“轉變發展觀念,改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工業發展新路?!?/span>
“十一五”期間,限制“三高”項目進入的“紅燈”一直在閃爍。先后又有70多個“問題項目”被拒,涉及15億投資額。
此外,宜都同步實施“六大轉變”:由全員招商向專業招商轉變;由“遍地開花”向重點突破轉變;由“招管一體”向招管分離轉變;由“各自為陣”向園區承載轉變;由“政策效應”向環境創新轉變;由一般獎勵向科學考評轉變。并提出“六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更加注重科技含量;更加注重節約資源;更加注重產業配套;更加注重結構升級;更加注重協調發展。
宜都還對外公開了“四不”政策:土地不贈送、稅費不減免、就業不特殊、環保不讓步。
他們利用“資源評價體系”這個標尺,嚴把項目評估關,從萬元產值能耗比、土地占用比、萬元投入產出比等指標進行測算,過濾產出低、效益低、水平低和重復建設的項目。
縱然門檻再高,也擋不住“高個子”和“大塊頭”的腳步。近五年來,年均到位資金超過20億元。2009年10月,興發集團投資50億元建設宜都工業園,成為規模最大的在建項目。
小與大
2001年11月11日,深圳東陽光在宜都首期11條化成箔生產線正式投產,以“同年建設、同年投產、同年見效”,創造了宜昌項目建設史上的第一個發展奇跡。
幾年來,東陽光屢次追加投資:建成化成箔生產線82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去年創產值20億元;新上三期年產3500噸紅霉素項目,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環內酯抗生素發酵基地,生物醫藥可年創產值35億元;胰島素和原料藥兩個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0億元;投資約30億元興建自備熱電廠,預計年發電40億千瓦時……
如今,東陽光在宜都已形成電子、制藥、能源多元化的產業格局,累計投資超過百億元,公司資產發展到160億元。
而宜化集團目前在宜都的技改投入逾7億元,使原楚星公司實現脫胎換骨,成為亞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磷銨生產基地。未來五年內,宜化對楚星總投資將達到30億元,楚星每年創稅將突破2億元。
把小企業盤大,把大項目做強;一手抓“螞蟻軍團” ,一手抓“航空母艦”。在宜都,一大批外來骨干項目已經頂天立地,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企業“軍團”也是鋪天蓋地。
前不久,記者從宜都有關部門看到這樣一組數據:
2000年,規模工業企業20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有兩家,沒有納稅過千萬元的企業;規模工業稅收為3100萬元,占當年稅收總額的35%。
2005年,規模工業企業達到60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2家;納稅過千萬元的企業5家,規模工業稅收達2.8億元,占當年稅收總額的73%;市屬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62.84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25%,年均增長25.1%。
2009年,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77家,其中產值過億元達到27家,過5億元企業達13家,過10億元企業達到7家,過50億元企業達到2家;企業納稅千萬元以上企業達到14家。
去年,東陽光稅收同比增加1億元,達到3.3億元,成為宜都第一稅源。
正是當初這“一縷陽光”,引來了“遍地金光”,也點燃了宜都人不懈招商引資、推進項目建設的萬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