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與得
2002年1月,宜都大膽決策,將當時最大的國有企業、價值1.8億元的楚星集團,以“零值”轉讓給湖北宜化。
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此,社會上議論紛紛,人們看法不一。
然而,事實勝于雄辯!當年,宜化集團投入2.8億元,完成硫磺制酸、磷酸、磷銨和季戊四醇四大技改項目。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稅收1000萬元,速度和效益都翻了番,相當于一年內再造兩個楚星。
宜化楚星的發展神話,成為招商引資史上一個經典教材。它,讓所有宜都人在思想上徹底醒悟。
直至今日,楚星“零資產”轉讓引發的沖擊波讓許多人記憶猶新。
在“大水泥”項目落戶之前,華新集團來宜都投石問路,要求租賃經營市內效益最好的6家水泥廠,實行“統一市場、統一價格、統一銷售”。
“這個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對這件事,同樣有人整不明白。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精明而開明的決策層經過反復論證,最終頂住壓力,果斷作出了決策。
目前,華新水泥先后已投資5個多億,采用全套水泥新型干法技術和高效粉磨技術建成了兩條年產150萬噸生產線,年提供稅收5000多萬元。
2008年10月31日,宜都所有“小水泥”廠按照國家政策全部關停。而華新集團的介入,讓地方水泥行業重獲新生。
在項目配套建設中,宜都舍得投入,斥巨資、大手筆搭建令外商一相就中的“投資平臺”。按照一區多園的思路,推動生產要素向工業園區聚集,打造產業集群“孵化器”。先后修編出臺《宜都工業園總體規劃》、《宜都市沿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形成了以陸城為中心、枝城和紅花套為兩翼的沿江經濟走廊,建成了東陽光生物醫藥園、枝城化工建材園、陸城紡織工業園、清江綠色產業園、陸城陶瓷工業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等多個專業園。
2009年,宜都財政投入3億元,實施園區道路硬化、污水處理、電網改造、供水供氣管網等配套建設項目53個,以更加完備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中小企業創業園先后入駐企業100多家,實現產值190億元,同比增長4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同比增長50%。
有破有立,敢闖敢試,“前怕狼、后怕虎”的思維定勢被一舉攻克。如今,宜都已成為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試驗田”,累計引來20個國家試點項目,成為全國探索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密集區,吸引了海內外的眼球。
內與外
起步之初,宜都制定的優惠政策重點傾向外來客商。而本地的民營經濟因為太弱小,沒有納入視線之內。
“難道就只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為何我們近水樓臺不能先得月?”……有的民營企業提出質疑。
面對政策中的不足,宜都及時作出調整,力避“打死兒子招女婿”的誤區。
“不僅要重視外來資金和項目,還要注重本土中小企業發展。”決策層再次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
從2003年開始,宜都采用逐步去優惠法,實現內外政策均等化。成立“中小企業促進會”,真心幫助本土企業解決“擔保難、融資難”等問題。
民營企業宜都華陽化工以生產紫外線吸收劑為主,產品全部出口美國和日本,前些年因資金短缺而無力擴大規模。2005年,通過“中小企業促進會”獲得國家開發銀行1000萬元貸款,建成國內最先進的GMP生產車間,年銷售收入達2億元。目前,國際市場份額達80%,一舉成為出口創匯最大、提供稅收最多的本土民營企業,并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基地。
另一家民營企業宜都華益工具也在“中小企業促進會”的幫助下,與一家臺企合作,產能由1萬件提高到5萬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
為促進本地陶瓷工業發展,宜都將3家陶企整體遷至園區,拍賣原土地重新開發。引進瑞士汽巴、西班牙阿里迪多士、韓國世信集團與其“聯姻”,使陶企總資產由原來不足4000萬,在三年內上升到2.7億,產能由170萬件陡增到500萬件。目前,產品已經走出國門,并成為全省最大的衛生潔具生產基地。
去年,宜都新增加擔保公司資本金1000萬元,擔保公司累計為中小企業和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擔保貸款3.52億元。新增民營企業400家、個體工商戶4000戶,民營企業總數達到1000家,個體工商戶總數達到13000多戶。
對外引進與對內激活相得益彰,外來資本與本土企業共同發力!立足全省,放眼全國,宜都的縣域經濟可謂風情萬種、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