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城的東南角,北川—山東工業園初具規模,22家山東企業總投資15億元。這個園區今年9月底基本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30億元,利稅3.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8000個。這相當于北川地震前工業總量的3倍。
從城鄉住房建設,到學校、醫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從公路、橋梁到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山東的援建者們不分晝夜,奮力拼搏。
在每個重建指揮部中,在每個重建工地上,在每個重建村鎮里,你總能聽到這樣那樣全力以赴支援災區重建的感人事例。
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浙江-青川、江蘇-綿竹、廣東-汶川、遼寧-安縣、河南-江油、福建-彭州……過去它們相隔遙遠,今天它們密不可分。
兩年來,四川、甘肅、陜西災后重建已經完成投資超過7400億元,完成災后重建投資計劃的70%以上。其中,對口支援省份完成投資已經超過640億元,完成預期目標的80%以上。
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沒有阻擋災后重建的步伐。中央財政創造性地把擴內需和災后重建結合在一起,安排了總計超過3000億元的地震災后重建基金。
這樣大規模的災后重建,沒有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巨大的積累,沒有一聲令下舉國相助的體制,是不可想象的。
巨大的投入,不僅來自政府。民間資金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參與,成為災后重建的重要力量。
“錢從哪里來?”是許多地方災后永久性農房重建工作的最大難題。
都江堰市共有12萬戶農戶受災,近8萬戶農戶房屋嚴重受損或倒塌,需要重建資金上百億元。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
利用靠近成都市區和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優勢,都江堰市鼓勵農民拿出部分宅基地與城市居民進行融資聯建。
大觀鎮茶坪村4組受災村民王全是新思路的第一個踐行者和受益者。今天,他家別墅式的兩層小樓寬敞明亮,上下共5間臥室,廚房預留了天然氣接入口,客廳里沙發、茶幾、液晶電視等家具一應俱全。
王全對記者感慨:“如果沒有農房聯建政策,這種房子我想也不敢想。現在沒出一分錢,全家人就住進來了!”
像王全這樣,都江堰市先后共有上萬戶農民加入到災后住房聯建中來。
廣州市巧用市場的辦法解決汶川重建建材緊缺,則是熟練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例證。
援建之初,由于對外聯系的公路損毀嚴重,建材運輸成本急劇增高,導致汶川境內建材價格一路走高。來自廣州的援建者們靈機一動,在汶川縣城修建了一個大型建材市場,然后在全國招攬建材商進駐,讓他們在這里做生意。
事實證明,這個建材市場在汶川縣農房重建的關鍵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覆蓋了縣城周邊八成鄉鎮,為汶川縣災后重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建筑原料。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靈活高效的資源配置是市場機制的優勢,結合這兩個優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創造這一人間奇跡的力量之源。
重建家園——每一個建設者都在添磚加瓦。黨員干部沖在前面,成為災后重建的中流砥柱
每一個災區,都是一個巨大的建設工地。援建隊伍和當地人員一起,徹夜奔忙,為重建家園熬紅了眼睛,傾注了心血。
2009年初,珠海市援建汶川縣綿虒鎮工作組工程部部長張彤剛到汶川,就讓珠海工作組的成員領教了他對援建工作的“狂熱勁”。
白天跑工地部門、晚上議政策法規……在初到汶川的那段日子里,張彤忘我工作,每天直到凌晨三、四點才休息。
去年6月,張彤不慎摔折了腿。可讓大家始料未及的是,右腿骨折后,張彤對工作的熱情卻沒有“打折”,反而更加強烈。
去年10月19日,按照醫生囑咐,張彤前往成都復查愈合情況。張彤放心不下工程,人還未上車,就趕緊給設計院打電話:“兄弟,你的設計圖紙,出來了沒有。”
“羊店三期,趕緊聯系出來,趕緊開工。”剛上車,還未出板房,張彤的電話又打給了負責水利的同志。
從指揮部到綿虒路口,短短的幾百米路程,張彤一連打了幾個電話,說的都是工程,都是項目。張彤“拼命三郎”的工作理念在援建人員的心里生了根發了芽,成為鞭策他們奮進的不竭動力。
張彤只是眾多忘我工作的援建者之一。
每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黨員突擊隊等各級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板房黨支部等成為戰斗堡壘,他們是重建家園最堅強的支撐力量。
國家電網都江堰供電局災后重建黨員突擊隊的27名隊員,地震后始終奮戰在重建一線,他們帶領電力員工完成電網恢復重建項目共計597項,為26個供水站提供線路遷改及配電工程。
突擊隊外線班班長趙安軍,為了搶建重建中學的電力配套設施,妻子動手術時也不能守在身邊;突擊隊黨委書記周堅,膽囊切除手術10天后,還沒拆線,就強行出院,走上一線工地……
在災后重建的初期,大批群眾居住在板房中,如何有效進行管理服務,是一個難題。北川縣曲山鎮任家坪板房區管委會黨總支副書記賈德春引導群眾堅強地站起來,被人們稱為“板房書記”。
在那場大地震里,北川五星小學教師賈德春做的第一件事是冒死轉移學生,他的父親、妻子和4歲的女兒都沒了。承受著巨大不幸和悲痛的賈德春擔任了永安救助站臨時黨支部書記,后來成為臨時黨委副書記,負責6000多名群眾的衣食住行。
2008年8月14日,永安帳篷區拆除,賈德春回到學校報到。兩天后,北川縣委組織部通知他到受災最重的曲山鎮報到,“我以為是去教書。”見到曲山鎮黨委書記胡覃,第一句話出乎他的意料:“給你8個社區,吃喝拉撒睡都由你負責。”在特殊時刻,這樣的任務要求沒有任何“說不”的余地。
占地1.8公頃的任家坪板房區有1536間板房,有來自曲山鎮8個村的近1300戶群眾,近90%的家庭有人員傷亡。集中到板房區后,大家想法一時不統一,管理一度“較混亂”。
在賈德春的帶領下,管委會對“三孤”人員和60歲以上的村民實施上門關心生活,充當“中間人”角色,及時讓板房區的適齡兒童全都回到了學校,想方設法讓更多群眾就業,成為受災群眾的貼心人。
這個板房區內有47個村民小組,有174名黨員及村社干部。管委會將這股力量充分整合在一起。56歲的楊興潔是大水村的前任黨支部書記,憑著自己的公正和威望,調解鄰里糾紛,沒有不服氣的。
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位于龍門山脈中斷,曾是全國有名的“小康示范先進村”,擁有集體企業26個,全村年產值13億元。然而,地震卻將寶山村30多年的業績毀于一旦:全村50多人遇難,7000多間房屋倒塌,經濟損失達27億元。
地震發生時,年逾七旬、雙目幾乎失明的寶山村黨委書記賈正方正在從彭州城區回寶山村的路上。他不顧隨行人員的勸阻,淌過淹過大腿的河水,深一腳淺一腿一刻不停留地徒步往寶山村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