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兩周年災后恢復重建新聞發布會直擊
焦點問答
自汶川特大地震以來,每年的5月12日,中外媒體都會奔赴四川,聆聽災后恢復重建的足音。
今年,四川邁入災后恢復重建的決勝之年,來自18個對口援建省市的記者先赴地震災區實地采訪。帶著“震撼”、“感嘆”和“欣慰”,中外65家媒體的105名記者走進新聞發布會現場。 “年內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基本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災區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向全國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新聞發布會上的這一鄭重承諾,引發媒體記者們的提問熱情。
重建是否仍有資金缺口?
答:重建資金缺口依然存在,四川正通過創新融資渠道加以解決
第一個提問機會,被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搶到。“四川曾提出,災后重建約需1.7萬億元資金,現在這筆錢籌措情況如何,是否還有缺口?”
省財政廳廳長黃錦生回答,1.7萬億元重建資金需求是針對全省而言的,而納入國家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項目,涉及投資約9300億元左右。資金籌措來源主要有幾個方面:一個是中央災后恢復重建基金,3年投向四川2200億元;二是全省各級財政安排的地方災后重建資金,約為412億元;三是對口援建資金700多億元;四是港澳援建資金110多億元;五是“特殊黨費”80多億元。此外,財政部還給四川爭取了一筆國外優惠緊急貸款,共80多億元。加上省里收到的捐贈資金,一共4000多億元。剩余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群眾自籌和金融機構貸款,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各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重建貸款3300多億元。
黃錦生稱,從目前情況來看,重建資金缺口依然存在,四川正在通過創新融資渠道的方式加以解決,進一步增收節支,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災后恢復重建中。
四川經濟如何保持快速增長?
答:災區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四川發展前景看好
去年,四川GDP以14.5%的同比增速跑贏全國“大盤”,躋身全國第四位;今年一季度,四川又創造了17.7%的歷史同期最高增幅。
人民日報人民網記者問:“今年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將基本完成,四川還能保持這么快的增速嗎?”
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劉捷坦言,災后恢復重建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推進作用,由于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充分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災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也為未來長遠發展積蓄了動能。目前,災后恢復重建的重點已轉向發展產業、擴大就業、扶貧幫困等方面,災區持續發展能力正在增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西部大開發新政策的實施,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前景依然看好,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發展。
災區民生改善體現在哪里?
答:四川沒有出現饑荒、流民、疫情和社會動蕩
在災區巨變背后,民生是否得到同步改善?地震孤兒如何安置?香港商報和南方都市報記者提出所關注的問題。
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說,在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四川始終把民生重建擺在優先位置。對因地震造成的孤老、孤兒和孤殘等“三孤”人員,在前期開展應急救助、臨時救助的基礎上,分別納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和臨時生活困難救助等制度性安排。對仍有困難的特困戶,在繼續納入低保和五保基礎上,從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每戶每月給予450元生活補助金。我們特別關注困難群眾過冬問題,及時開展“暖冬行動”。截至目前,四川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爆發疫情,也沒有引起社會動蕩。
針對孤兒安置問題,黃明全介紹,主要采取親屬監護,家庭收養、寄養,集中供養,學校寄宿,社會助養等方式來進行。從2008年12月起,中國人壽給地震孤兒發放生活補助費,每人每月600元,直到他們年滿18周歲。
四川可為玉樹提供哪些經驗?
答:科學規劃是災后重建又好又快進行的重要前提
湖北衛視和四川電視臺公共頻道的記者問:四川可以為青海玉樹地震災區的災后恢復重建提供哪些經驗?石渠震后恢復重建進展情況如何?
劉捷表示,科學規劃是四川災后恢復重建得以又好又快進行的重要前提和經驗。按照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10個專項規劃,災區各市州、縣市區都編制了相應的重建規劃。規劃做到了覆蓋城鄉,尤其是農村建設首次有了科學的規劃作指導;規劃體現了前瞻超前,注重恢復與提升相結合,避免原樣復制。重建過程中,還有六點可供借鑒的做法:一是以人為本,民生優先;二是尊重自然,科學布局;三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四是創新機制,協助重建;五是安全重建,保證質量;六是傳承文化,保護生態。
青海玉樹地震導致大量住房垮塌,為此,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楊洪波說,我省在城鄉住房重建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在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四川把城鄉住房重建擺在首位,在推進進度的同時,注重房屋質量安全,相繼出臺農村住房和城鎮住房重建工作方案,在補助、稅費減免、住房標準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確保了住房重建順利進行。
對于石渠災區災后恢復重建問題,劉捷透露,在全力開展抗震救災同時,我省已著手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目前前期工作基本結束,規劃初稿有望本月底形成。
空置板房如何處理?
答:我們努力做到物盡其用防止污染
山西電視臺記者問:災區群眾陸續住進了漂亮的新房。那些曾在震后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臨時性板房將何去何從?
楊洪波稱,震后過渡高峰時期,四川共建成60多萬套板房,到現在為止,仍然有5萬多戶居民居住在板房內,其中4.3萬戶是城鎮居民。到今年9月30日,城鎮住房重建將全部完成。
空置板房如何處理?黃明全表示,四川有兩點考慮:一是充分發揮其作用不浪費。二是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產生污染。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全屋就地就近循環利用,轉用于商品服務網點、社區服務場所、政府公共設施用房等;二是全屋異地重裝和改裝再循環利用,主要用于交通管理、公安執勤、工程建設管理的臨時用房;三是構件和材料循環利用,比如用于農民住房重建等;四是對少量有保存價值的板房,作為應急救災物資進行儲備;五是對確需報廢的板房,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這項工作目前正在推進中。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