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撤銷縣級駐京辦倒計時
距離國務院規定的撤銷縣級駐京辦的期限只剩下30天了。在北京,一些縣級駐京辦的牌子已陸續被摘下。湖北、廣東、浙江、甘肅、江西、河南等十幾個省份出臺了相應規定,大部分保留了地市級駐京辦,均要求縣級駐京辦全部撤銷。那么這些被撤銷的駐京辦是真的撤離,還是虛晃一槍,換湯不換藥地存在?
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規范各地政府駐北京辦事機構管理的意見》,明確保留省級駐京辦,對于已經設立的地級市、地區、盟、州人民政府駐京聯絡處,確因工作需要,經所在省(區、市)人民政府核準后可予保留。
明確撤銷地方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各類開發區管委會以及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職能單位以各種名義設立的駐京辦事機構;撤銷縣、縣級市、旗、市轄區人民政府以各種名義設立的駐京辦事機構。時間期限是今年6月20日。
是否會白的變黑,黑的照舊黑
馬甸南路是與北三環路垂直的一條小路,以7省駐京辦齊集在此而聞名。從1985年開始,吉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7省份的駐京辦在此聯合辦公。雖然現在大院的門口還掛有牌子,但是大多數省份都在北京有了自己的高樓大廈。這里集中的是各地駐京辦的賓館,還有川菜、湘菜、東北菜等各地美食。
“背靠大樹好乘涼”,馬甸南路匯集了許多省市的地縣級駐京辦。有的是租大樓院里面的房子,還有的把牌子掛到了周邊的居民小區里。
“1979年,各省逐步恢復了以前撤銷的駐京辦,開始大家都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四處借。后來北京市政府劃撥了一塊地,從1985年起7省在這聯合辦公。慢慢地先是地級在附近設駐京辦,后來縣級的也來了。”一位某省原駐京辦老主任1979年被省政府派到北京,一直在北京工作居住,他見證了7省駐京辦周邊各地市、縣級駐京辦的發展。“以前是計劃經濟,物資緊缺,各地想得到物資就得靠人在北京盯著跑關系、找門路才行。一些地區、縣里有事,一開始是派人在北京住賓館,打聽文件精神,跑些項目,后來干脆在北京掛起了駐京辦的牌子。”
我國最早的省級駐京辦是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在京設立的。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公布過一個統計數字,截至2006年年底,各地政府及政府部門駐京辦事機構共有927個。其中省級政府(包括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及經濟特區政府駐京辦事機構50家,地市級政府駐京辦事機構295家,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駐京辦事機構146家,縣級政府及行使政府管理職能單位駐京辦事機構436家。
可是,有人認為,上面的數字只是注冊的或者是公開掛牌的駐京辦的數字。一位駐京辦主任說:“全國縣級政府2900多個,各省市的各種職能部門在北京設立的聯絡處、經濟協作辦事處、聯合辦公室,名字各式各樣,一些地方的重大項目在北京都設有辦事處。”
今年1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和規范各地駐京辦的意見下發以后,馬甸南路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縣級駐京辦悄悄摘下了牌子。有的牌子還在,可是里面已經人去屋空。
不過,許多人對此并不樂觀。那位原省級駐京辦老主任就說:“有需求,才會有各級駐京辦。以后,縣里有事不還得往北京跑?我看不會真正撤,或者先撤以后慢慢再回來。”這位老主任認為,許多事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次規范清理恐怕也會是這樣。況且還有許多帶有駐京辦工作性質的機構根本沒有注冊,或者沒有自己長期固定的辦公地點,這部分就無所謂撤與不撤。這樣下去,結果就會是,一部分白(注冊的)變成黑的(沒注冊的),而黑的照舊黑。
網上辦公難替駐京辦跑項目
李罡最近很忙,他的電話經常有媒體記者打進來。因為他創辦的邸訊網成了大家試圖了解駐京辦去留的一個渠道。這是一個應運而生的網絡媒體,同時還有一份紙質報刊,每月一期的《駐京資訊》,李罡擔任社長。
“駐京資訊——駐京機構自己的報紙”,這是李罡給自己報紙的定位。邸訊網的名稱則來自古代為地方官員提供朝政消息的邸報。
李罡說,他們建立網站的目的是給在北京的各類駐京機構提供一個平臺,橫向聯系、交流信息,做些理論研究,共同推動各地的區域發展,也推動駐京辦這個特殊行業的有序發展。不過,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規范駐京辦的意見后,這個網站又有了新用途和發展增長點。
“現在已經有幾個地方的縣駐京辦主任找到我們,希望我們開辦地方頻道,以‘某某縣’之窗的形式反映某個縣的風情、特產、文化、同鄉聯誼,從而起到宣傳和招商引資的作用。”李罡說這是縣駐京辦在主動尋找轉型方式,也符合國務院秘書長馬凱明確提出的要求——“各級行政機關要轉變工作方式,改進工作作風,大力發展網上辦公和咨詢服務,為駐京辦事機構規范運行創造良好環境”。
規模化的展示、交流、溝通,這確是網絡可以達到的目標,不過,這也只是駐京辦工作職能的一部分。
“駐京辦是體制的產物、時代的產物。駐京辦也許存在一些問題,但不是駐京辦本身造成的。改成網上辦公是可以起到一部分作用,但是無法取代全部功能。”這是一位西部某省某自治州駐京辦主任的觀點,他在北京幾年,對于駐京辦功能最大的體會就是團結鄉親、服務家鄉,“家鄉的一些人在京務工、求學,口音都是一道坎,有時遇到難處,來到駐京辦坐坐都能給他們安慰。”
鄭煥明,曾任北京市經濟協作辦公室主任,負責全國各地駐京辦事處審批及管理工作,他認為:“現在信息是暢通了,但只了解信息還是不夠的,還得接觸,還得當面談,地方政府還要向上級申請項目。部委都聚集在北京,他不來北京,去哪里?撤了駐京辦,他還會不斷派人來,因為項目總得有人跑啊。”
“小說媒體妖魔駐京辦”
新中國駐京辦存在60年(“文革”中大部分被撤銷),最近幾年才被社會廣泛關注。其間,一本名叫《駐京辦主任》的小說功不可沒。
近年來,與駐京辦有關的一些案件浮出水面,也讓人們把駐京辦與腐敗、拉關系、請客送禮相聯。2006年,國家審計署前審計長李金華批評一些駐京辦職能為“跑部錢進”。
“不管是社會上,還是許多媒體報道,大多數對駐京機構的評價還是停留在文學作品中,加之個別駐京辦出現問題,老百姓越來越覺得駐京機構存在問題。可以說‘小說媒體妖魔駐京辦’。”因此,李罡把“還原一個真實的駐京機構,客觀、真實、公正的報道駐京辦”,確定為《駐京資訊》的宗旨。
曾有地市級駐京辦主任總結過駐京辦的3個職能:一聯兩接三協助。一聯,是聯系當地在京名人,從將軍到學者,甚至歌星,都有用處;兩接,一是接待領導,二是接訪,接待送返來京上訪群眾;三協助是招商引資、提供信息、服務在京務工人員。其中,最重要的職能是接訪,也叫“維穩”。中國青年報記者也了解到,地縣級駐京辦確實有一部分開支由各地信訪部門支付。
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規范駐京辦的意見后,駐京辦的去留再次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涉及的地市,特別是縣級駐京辦主任,都不愿公開發表看法。
中國青年報記者聯系過多位縣級駐京辦主任,得到的答復幾乎是一致的:“我們還是不說了,這個時期很敏感。”在記者提出可以隱去省市名稱及其姓名時,這些主任態度依舊:“駐京辦這個圈子不大,我們說點什么,別人都會去對號入座。”
一位中部某省縣駐京辦主任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駐京辦主任都是普通人,不都像小說里寫的那么手眼通天,駐京辦接待領導的時間也很少,大部分時間是在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縣里企業來北京找項目談合作出問題的,來北京看病沒錢回不了家的,找工作被人騙走財錢的,還有一些上訪事件,也就是“維穩”。
這位主任心存疑慮:“撤銷縣級駐京辦,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由誰來辦呢?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每個縣級單位再派人駐扎到地級或省級辦事處,那結果就跟以前沒什么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