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你狠,“豆”你玩——網絡新熱詞凸顯農產品瘋漲之憂。5月27日,國家發改委發文,已聯合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產品價格等炒作行為。
這是中國政府為遏制物價加快上漲苗頭所采取的最新舉措。
此前一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農產品價格等違法行為。
情節嚴重將獲刑
“近一個時期,部分地方少數經營者利用一些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少數農產品生產和價格出現波動之機,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國家發改委稱。
對此,通知強調,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嚴格執法,對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社會影響大的案件,要予以公開曝光,依法沒收全部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00萬元以下罰款。屢查屢犯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營業執照;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知重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全面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當地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近期,市場有傳聞稱已經有大量熱錢涌入農產品市場。連續沖擊大蒜、綠豆、玉米等農產品價格,同時也在農產品期貨市場賺取暴利。以玉米為例,農業部近日發布2010年4月玉米市場監測信息顯示,4月國內玉米價格創歷史新高,國際玉米價格繼續下跌,國際玉米到岸稅后價仍繼續低于國內。
在此帶動下,國內通脹壓力不減。4月,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接近3%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標,這引發了政府以及市場對于通脹風險重襲的擔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昨天召開的2010年中國價格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經濟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實現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目標是有基礎的,但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民生價格管理和群眾的期待還有距離。
打擊“投機風氣”更有效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傳統的通貨膨脹包括輸入型通脹、供給不足引發的通脹、貨幣投放過度引發的通脹、季節性通脹,但今年的通脹已經超出了傳統范圍。在他看來,目前的通脹應該叫作“投機性通脹”。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場菜價普遍偏高,以土豆為例,平均每斤都在兩元以上,而生姜、大蒜等儲存時間較長的產品價格更貴。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4月份CPI高漲主要是因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但對于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否因投機所致他還沒有結論。
但袁鋼明則認為,是“投機風氣”作祟。“有一些小商小販告訴我,房價都漲成那樣了為什么菜價不能漲?”袁鋼明說。
袁鋼明直言,“農產品領域是存在投機行為,但其投機的規模和獲利機會遠遠不會高于房地產。國家打擊應該從打擊房價入手,遏制投機風氣。”
通知涉及中遠期交易
重點查處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的行為;查處市場旺銷情況下,多進少售、只進不售或者囤積拒售,加劇市場供應緊張的囤積居奇行為;查處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沒有明顯變化,大幅度提高銷售價格,牟取暴利的行為;查處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查處壟斷貨源、阻斷流通渠道,造成市場脫銷斷檔的行為;切實加強大宗農產品中遠期交易市場監管,禁止非法期貨交易,堅決取締存在市場主辦者入市操縱價格、挪用保證金等行為的大宗農產品中遠期交易市場。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