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每周質量報告》5月16日報道,出廠價只有15.5元的癌癥輔助藥物蘆筍片,在湖南湘雅二醫院銷售價格竟高達213元,利潤達1300%。該事件被曝光之后,引起社會各界質疑。發改委重拳出擊,于5月25日針對藥價虛高專門出臺了四項措施。藥價虛高究竟是誰的責任?醫藥如何改革才能令大家都滿意?面對這些問題,中國日報網、新浪新聞中心邀請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暗訪記者知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 研究所教授朱恒鵬做客新浪直播間,為各位網友講述藥價虛高調查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王瑩:親愛的中國日報網、新浪網的網友朋友大家好。醫藥改革是不斷地在進行,但是成效有多少,今天我們特別請到兩位嘉賓來跟我們談一下這個話題。一位是來自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朱恒鵬朱老師,另外一位來自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的暗訪記者知行。
患者對藥品沒有太大的選擇權
剛才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朱老師您認為我們醫療改革一直在改,每年兩會都是重點話題,您覺得成效如何?
朱恒鵬:我們從改革開放80年代開始,就在進行醫改。去年3月份兩會以后,出現了新醫改方案。應該說這30年來,伴隨著其他方面的改革,一直在做醫療體制改革。但是從成效上看,目前百姓很不滿意,到現在反映是“看病難,看病貴”。
但是醫改,應該說全世界都是難題,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療體制,老百姓是普遍滿意的。因為這里涉及到醫療本身的特征,我們對健康和生病非常重視,而且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健康和生病看得會越來越重,那么我們對醫療的需求,始終是超過醫療服務的供給以及我們經濟的實際能夠支付的 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總是感覺到,或者是支付不起醫療服務,或者是覺得醫療機構的服務不滿意,這應該說是行業的特征。這個行業很難像其他一些行業一樣,讓老百姓普遍滿意。
主持人王瑩:我們看到《每周質量報告》你的一期片子引起很大的反響,曝光了藥價虛高的問題,為什么你這個時候報出來了?
知行:這個節目,我們是在春節前就已經策劃做這期節目,是我們光說目前藥價高,為什么說這么多年還這么高?我們想找一兩個品種或者幾個品種,從各個環節,價格的變化來反映出藥價它的成本到底多少錢,為什么一個藥這么貴,貴在哪里?我們要告訴觀眾,告訴老百姓,這個藥為什么這么貴。
主持人王瑩:這是大家在醫療改革之后一直追問的問題,改了這么多年,為什么我們還是看不起病,吃藥還是吃不起,你發現是什么樣的問題呢?
知行:只要醫院賣藥,藥價不貴是不可能的。這個蘆筍片醫院不是一直賣213,中間賣過160,可是之前一個月才賣50瓶。這個價格一變成213元之后,一個月就賣了500瓶。一下漲了10倍,變化特別大。醫院一個是加成,加成15%,導致他肯定會賣貴藥。第二是得有足夠的利潤空間,醫生才會開這個藥。但是醫生具體拿沒拿這個回扣,我不清楚,現在了解情況是,他們調查組一調查以后,有人主動交了。
主持人王瑩:朱老師說,知行說了,這藥100塊的時候,才賣50瓶,漲到200元的時候賣出更多瓶,大家覺得這藥貴了,可信度高了,還是什么其他的原因?
朱恒鵬:并不是藥的可信度,患者對藥沒有太大的選擇權。因為他不懂,醫生如果不推薦他這個藥,他不會買這個藥。藥的價格從全世界來講,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需求,不是生產和供給成本。就中國而言,現在更體現這點。我們醫院在定藥價的時候,完全考慮患者的支付能力,如果賣150元你能接受,就賣150元,如果提到213元也可以買,那么就提到213元,這個定價其實并不考慮采購成本,唯一具有約束的是我們國家有最高零售價,但是因為藥物品種太多,有些藥品還沒有最高零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