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馬大道”上的石板路。
“你看看,這里還有當時馬幫和背幫留下的橢圓形的馬蹄印和圓形的拐錐孔,我們統計了一下大約有300多個……。”近日,記者在四川宜賓珙縣王家鄉,尋訪了當地一條約有四公里長的古石板道,當地人認為,此為五尺道的一條重要支線。
據當地已有84歲高齡的鄒宗清老人介紹,由于王家鄉東南部緊挨云南威信縣,所以兩地貿易往來十分緊密,主要依托的就是他們稱之為一條叫“關馬大道”(音)的道路。老人說,王家鄉就是依靠兩地貿易而發展起來的,最初在此生活起居的只有兩三戶人,為南來北往的商販提供茶水服務,作為臨時歇工之所,逐步發展為貨物中轉點,遠近不少鄉民遷至此處,安營扎寨、修建房屋使聚居的規模逐漸擴大,至清代初期已基本形成集鎮,成為一處鹽、米、布、土特產等物資交易集散地,舊時稱為“王場”。
珙縣文化體育局副局長羅允偉告訴記者,鄒宗清所說的“關馬大道”在王家鄉的總長度約有25公里,目前在王家鄉北部和南部基本還保留約10公里,其中從三岔河往南至四里坡一段約4公里長的路段基本保存完好。該路段道路平均寬度約1.2米,坡度大約30至50度,最高處海拔1373米,道路均系大小不等的石板鋪成,行走較為通暢,石板面上現存約300余個圓形的拐錐孔和橢圓形的馬蹄印。
拐錐孔是由一種當地人稱“拐扒子”的工具在石板上長年累月釘在上面而形成的,拐錐孔一般深約10厘米,直徑5厘米。馬蹄印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印痕保存完好。
羅允偉說,據他們初步考察認為,“關馬大道”是四川宜賓至云南昭通的又一條重要路線,應該是五尺道的一條重要支線,道路及沿線遺址記載和反映了明清、民國乃至更早時期當地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具體體現,為研究當時川南地區社會經濟狀況、商貿經濟發展和建筑技藝保存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宜賓日報社 (記者 羅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