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在長江宜昌段拍攝的水位標桿。進入7月份,長江干線全面進入洪水期,水位上漲,水流變急,水情變化劇烈。據宜昌海事部門介紹,7月9日14時,三峽入庫流量28500秒立方米,與8日14時相比入庫流量新增3000立方米/秒,長江宜昌段水位陡漲到47.66米。預計7月11日8時,三峽入庫流量將上升至37000秒立方米,出現新一輪洪峰。新華社發(劉曙松攝)
經濟損失超千億元 厄爾尼諾是“罪魁禍首”
記者:席卷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給公眾的總體感覺是災害重、影響大,請您介紹當前長江流域及全國洪澇災情的總體情況,并從水文、氣象角度分析連續強降水的深層次原因。
國家防總辦公室負責人:洪澇災害年年有,但今年感覺尤其多,還沒到“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我們就和洪水打一場如此曠日持久、驚心動魄的遭遇戰。受近日強降雨的影響,長江、錢塘江、太湖等流域有38條河流發生了超警以上洪水;長江上游烏江、赤水河、綦江,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鄱陽湖水系昌江、樂安河及錢塘江上游等主要江河發生超警戒洪水,其中烏江、錢塘江上游衢江等河流發生超保證洪水。目前,長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水位較常年同期偏高0.50至1.50米。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進入主汛期,今年全國洪澇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了千億元,這也是比較罕見的。截至7月13日9時,今年以來全國累計有26個省份發生洪澇災害,9610萬人受災,因災死亡567人、失蹤251人,倒塌房屋5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158億元。而7月8日以來的強降雨已造成湖南、安徽、重慶等10省市192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51人、失蹤77人,直接經濟損失約116億元。
進入汛期以來,我國連續出現強降雨過程,從氣象上來分析可能的深層次原因,初步認為是去年冬天赤道中東部太平洋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青藏高原與歐亞大陸冬季積雪的一些異常特征,冬季以來副熱帶高壓總體上偏強,去年汛后以來我國天氣氣候的諸多極端事件,都是今年汛期降雨異常、過程偏多的深層次原因。
從水文因素看,由于前期降雨多,致使南方土壤基本飽和,江河水位高;近期強降雨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都很集中,產流量大;暴雨中心在幾個省區交界的山區,匯流迅速,暴雨量大,易發生大洪水和山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