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概之,新版《紅樓夢》讓黛玉“裸死”的目的就是吸引眼球。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呀。
炒作雖然令人生厭,但是,從網友對“黛玉裸死”的圍剿路線圖——引發如此多人的討論、考據、甚至聯想,我們不得不承認,經典重拍的最大好處便是帶動了對經典的重新閱讀——沒看過的可能在話題的指引下馬上去看,沒看懂或有異議的,則可以再次閱讀。這可以說是“黛玉裸死”的唯一積極意義。
傳播經典,彌補國學熱背后的常識缺乏和精神缺失。誠如某些紅學家所言,新版《紅樓夢》起到了向海內外傳播紅樓文化的效應。有很多網友拿著老版罵新版,稱老版是“經典”。但1987版《紅樓夢》當年甚至被要求停播,理由是“不能糟蹋文化瑰寶”。80后、90后在這樣的論爭中看新版《紅樓夢》,相信也會有自己的判斷。
新《三國》熱播,易中天教授在答某周刊記者提問時提出《三國演義》迎合了中國人的三個夢:“‘三國’的走樣變形,來自‘兩股力量三個夢’,結果是‘曹操變臉,諸葛升壇,孫權下課,關羽成神’。”經典常讀常新,它對民族心靈的滋養也就綿綿不絕。
筆者有幸,在上世紀90年代人文思潮風起云涌的時候,就讀于某高校人文科學試驗班(現在很多高校的國學院、國學班,皆肇源于此),以思維活躍和心靈激蕩著稱。現如今,很多同窗都成了社會中堅力量。國學不是實用科學,但對人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從眾學友給孩子的起名中可見一斑:何田田(《漢樂府》“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陳葦杭(《詩經》“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王依仁(《論語》“依于仁,游于藝”)……
對于很多經典,我們并沒有時間細細閱讀,但即使只停留在“什么都略懂一點”的程度,也會讓“人生更多彩一些”。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