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去年年底《2009福田指數——中國居民生活機動性指數研究報告》,目前北京居民擁堵經濟成本為335.6元/月,這7200輛車的車主每天的擁堵經濟成本約為79200元,而每月則高達240萬元左右。如果按照原先的設計,沒有張長福家堵道,這樣的經濟損失本是可以避免的。這還不包括到此路段因8條車道突然減少為2條車道,車輛緩慢行駛耗費的大量成本。
不單是開車的人路過此路段“憤怒不已”,旁邊國際村的底商也因為出行難遭受著損失。臨街邊近2000多平方米的空鋪都沒有租出去,玻璃窗上還寫著招租電話。房屋中介我愛我家國際村店職員介紹說:“從我們開業以來,這些底商就空置,快一年了。”據了解,這里一個600平方米的店鋪每月的租金是10萬元。
除了這些粗略推算的損失,還有更多的隱性損失——周邊環境的污染、投資環境的惡化以及政府形象的大打折扣等,無疑都是非常巨大的。
如今,鄉政府、市政部門等并沒有和張家就拆遷補償達成一致。從現在的情況看,要考慮和評估的似乎不僅是張長福家應該得到多少拆遷款,它還關系著大量群眾與社會的公共利益……周圍的商鋪本應該生意興隆,卻因為門前不該有的一片墻而生意慘淡;上班、上學路過趕時間的人,狹窄的道路卻讓他們遲到……他們的損失,誰去評估?
非議和壓力中的7年
當事人張長福夫婦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壓力中。
“早上聽著車聲醒,晚上聽著車聲睡。”劉英說,他們早已習慣了道路擁堵時的車喇叭聲,甚至也習慣了因為房屋占道周邊居民對他們的非議。
張長福家對市容市貌的影響是明顯的。
“2005年以前的曙光西路‘機非混合’,一到陰雨天,泥濘不堪。2005年開始修這條街,原本是好事。但是,修到十字路口就修不下去了,破破爛爛撂在這,真是影響市容市貌。”家住曙光里小區的趙大爺站在12樓,指著樓下那一片平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