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何時不讓鄭州尷尬?
7月18日夜到昨天上午的一場大雨,讓鄭州再次成為“威尼斯水城”:7座立交橋斷行,41處路面嚴重積水。昨天早上,適逢市區(qū)交通“早高峰”,眾多市民飽受雨患之苦,車輛熄火,交通中斷,群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自2005年起,本報一直關注鄭州夏季城市防汛問題,昨天這場大雨,又一次驗證了綠城“逢雨必淹”的定律。經(jīng)過數(shù)年改造,鄭州原有積水點明顯減少,主干道積水情況減輕,但這次暴雨來襲,造成關鍵交通節(jié)點積水,導致主要交通線路中斷,折射出不少懸而未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而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有關部門坦承,數(shù)年前的一些解釋依舊適用于今年,這種年復一年同樣的質(zhì)疑和解釋,不得不讓人長嘆。
問:為何立交橋都被淹?
答:雨水泵站規(guī)劃不合理!
為什么7座立交橋均被水淹?
鄭州市市政工程處有關負責人解釋,這次暴雨來得急、來得猛,特別是昨天凌晨四五點時,大雨簡直是傾盆而下,一夜降雨超過100mm,而且暴雨普降鄭州市區(qū),地面徑流較大,所有雨水泵站開足馬力,也無法快速抽干積水。由于暴雨太急,雨水溢出行洪河道,導致沿岸雨水無法排入河道,不少街道路面積水持續(xù)。
據(jù)介紹,鄭州市立交橋泵站抽排能力的設計,只包括立交橋所在范圍的降水,并不包括立交橋周邊區(qū)域的降水。而這樣的設計原則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特別是下穿類立交橋,每逢雨季,周邊地面徑流肯定流向立交橋下,這就造成立交橋排水能力先天不足,橋下積水抽排不及,自然造成交通斷行。
據(jù)了解,城區(qū)硬化面積加大,原有其他坑塘行洪設施減少、受阻,地面徑流增加,都加重了立交橋雨水泵站的負荷。但反觀這些雨水泵站的設計,明顯缺乏實用性和前瞻性。
這些立交橋下的雨水泵站一旦建成,想擴建就相當麻煩。鄭州市市政工程處的同志解釋,泵站擴建必須占用土地,而泵站周圍都是交通繁華地段,僅僅土地劃撥使用一項就會困難重重。
問:老積水點何以又“發(fā)威”?
答:在建工程防汛預案不完善!
今年3月份,鄭州市積水點改造指揮部就向鄭州市政府呈報了在建工程對防汛的影響及建議。在中原路、人民路、建設路等路段,地鐵施工阻斷了部分地下雨水管網(wǎng),為了避免這些路段積水,有關部門開挖了臨時補充排水管道,這些在建工程周邊的雨水有了去處,積水并不嚴重。但是,一些其他在建工程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仍然造成大面積積水。
鄭州積水點中的“明星”當屬中州大道北環(huán)交叉口,其積水之深,排水耗時之久,阻斷車輛之多,成為歷年市民關注的焦點。去年鄭州市有關部門疏通了其下游的排水渠道,沒想到今年這里照樣積水依舊。原來今年這里正在施工,對道路進行改造,施工期間雨水管道被阻斷,積水無法外排。
東風路下穿隧道工程指揮部介紹,昨天凌晨4時,值班人員關閉了隧道,開始排水,直至昨天8時50分,才恢復道路通行。其間,過往車輛只得經(jīng)過路面道路,可見,即使是這座新建尚沒有移交給管理單位的立交橋,也面臨著積水斷行的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