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何排水管道那么細?
答:財政傾斜力度不夠!
綠城逢雨必淹,這與鄭州市雨水管網建設欠賬太多密不可分。
國外有些城市的地下排水涵洞可以行船,而我們的排水管道直徑只有幾十厘米,近幾年采用的新管道直徑也不足2米。再過20年,這些管道是不是還要重新更換呢?鄭州城區積水點改造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坦承,積水點治理不是沒有想過要整體解決,而是鄭州的實際情況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據介紹,2002年,鄭州市政府曾與華北水院、鄭州市規劃院等科研單位編制了《鄭州市中心城區排水專業規劃》。根據此規劃測算,要從整體上改造現有排水系統,提高鄭州市區排水能力,需投資30億元人民幣。鄭州市財政根本吃不消,現在只能根據現實一個一個點地解決積水問題。
據此前報道,鄭州市去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01.9億元,并非財力不足,關鍵是財政要不要向民生工程傾斜。(記者高長嶺)
來次“不積水”的新聞吧!
又是雨季,又是雨聲和怨聲,這樣的光景不知何年才是盡頭?自2005年,本報開始關注鄭州城市防汛問題以來,雖然鄭州在不停地努力消滅著積水點,但新舊交替,此起彼伏的積水點,真是讓人感嘆:按住葫蘆浮起瓢。
7月18日夜間的一場暴雨持續到天亮,雖然不少主干道還能勉強通行,但市區關鍵交通節點大多中斷,駕車上班族趕到單位已時近中午。
立交橋受淹成為今年第一次暴雨來臨的焦點,立交橋雨水泵站抽排能力設計水平之低級,令每一個稍具常識的讀者都難以置信;其設計原則嚴重背離實際,嚴重缺乏前瞻性,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樣的規劃還有什么科學性可言?!暴雨來臨時,雖然市政管理維護人員兢兢業業盯守在工作崗位,但立交橋雨水泵站先天不足,他們也只有徒喚奈何。
鄭州積水原因固然很多,但如果真的把積水點改造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不惜力氣編制出科學、合理的城市排水規劃,財政投入向這個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傾斜,解決問題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務。
年復一年,重復著同樣的報道,年復一年解釋著同樣的原因。積水問題,不知還要積多少年?暴雨過后,我們期待著一次“不積水新聞”。
來源:大河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