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新任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純清結束了為期兩個月的調研,在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針對山西未來的走向發表講話,提出山西省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展不足,只有轉型發展才是根本出路。
與其他省份差距不斷拉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省累計產煤110億噸,凈調出80億噸。但山西欠發達的省情沒有改變,一些經濟總量長期排后于山西的省份這幾年超越了山西。“十五”末的2005年,山西GDP在全國排第16位,2009年排全國第21位,先后被廣西、內蒙古、陜西、江西、天津超過,四年后退五位。
從增速看,“十五”期間我省GDP年均增長13.3%,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長10.5%,在中部和周邊均排末位。從城鄉居民收入看,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排全國第23、22位,數量和增速在中部均排末位。
山西省目前面臨最突出的問題是新產業發展和新項目儲備不足。產業結構單一化重型化的問題依然突出,支柱產業大多屬于傳統低端產業,新興產業項目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十一五”前四年落后于中部和周邊省份,年均增長排最末一位。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開工項目3684個,在建項目5915個,分別居全國第19、21位,在中部居末位。
從“十一五”規劃目標的落實情況看,新型工業化水平、第三產業比重、城鎮化率、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等指標離目標值還有較大差距。
轉型發展是山西的根本出路
山西在享受煤炭紅利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單一的產業結構,過度依賴煤炭產能擴張的增長方式,使山西經濟脆弱性突出。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使山西兩次受到重創。資源轉化更多地停留在煤電等初級過程,進入到煤化工、精細化工層面的不多。
我省目前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十五”時期的高增長,主要依靠煤炭產能的擴張和煤炭價格的提升,“十一五”以來增長放緩,也主要是煤炭產能擴張有限,價格難以大幅上漲,邊際效應遞減。目前全省煤炭產量為6億多噸,“十二五”期間可望達到10億噸左右,產能不可能無限擴張,而且煤炭市場價格已到高位,盈利空間呈減小趨勢。
加上其他地區煤炭產量大幅增長,國家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對高耗能行業嚴格控制,能源需求增長將逐步進入相對平穩期,降低傳統能源份額是必然趨勢。
同時要認識到,在現有增長模式下,經濟增速越高,結構重型化、不協調、不安全的問題越突出,發展的成本、代價和難度都在增大。2009年山西省GDP占全國的2.2%,而能源消耗卻占到4.3%以上。
工業新型化要大作“煤”文章
工業新型化,從趨勢上講,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從粗放能耗型增長到集約節能型發展的工業化;從驅動上講,是依靠科學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工業化;從產業上講,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化;從形態上講,是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可持續的工業化;從經濟學角度講,是投入產業比高、經濟效益好、增長速度快的工業化;從目標上講,是落后生產力得到淘汰,先進生產力得到發展,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的工業化。
山西的優勢在煤,山西的潛力和希望也在煤。煤炭不僅是能源資源,也是碳材料資源,更是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資本,山西的工業新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要圍繞煤來展開和推進。山西要走“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以下七條路徑,以實現煤炭大省向以煤為基的現代產業大省的跨越,實現由單一煤電“基地”向立體能源“中心”的轉變,作一篇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市場的大文章。
圍繞傳統產業實行循環化,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圍繞煤炭裝備制造業高端化,實現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轉變。圍繞煤炭運銷形成的巨大運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實現經濟運行效率大幅度提升。圍繞煤焦冶電等高耗能產業的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環境壓力向發展動力的轉化。圍繞能源資源優勢做大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把一個優勢變成兩個乃至多個優勢。圍繞煤炭及關聯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圍繞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加快文化旅游產業轉型發展步伐,培育新的經濟支撐點。
來源: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記者:孫瑞生 蘭天)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