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是一個“千年古縣”,春秋末期(公元前455年)因趙國開國國君趙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
襄垣是一個資源大縣,主要有煤、鐵、鋁、錳等30余種礦產,其中煤炭探明儲量75.8億噸,可開采22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在“有水快流”的政策引導下,襄垣憑借煤炭資源的優勢,經濟迅速崛起,成為晉東南地區遠近聞名的富裕縣。然而,由于經濟發展方式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因煤炭開采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步顯現。
為此,近年來,襄垣縣新一屆領導班子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轉型發展”的總體部署,深入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走出一條高碳產業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襄垣煤礦集團在全縣最早走入以 “吃干榨盡,零基排放”為標志的循環經濟,企業規模得以迅速膨脹。這家靠單一原煤生產起步的煤礦,從2004年起就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思路,致力于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以煤為原料,不斷延伸產業鏈。先后籌資16億元,新上17個工業新型化項目,構建起四級產品延伸和循環利用體系:第一級是煤炭用于洗選;第二級是利用矸石、中煤和泥煤發電;第三級是電力用于電石生產;第四級是以電石作主要原料生產聚氯乙烯。興建了300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廠,將污水全部處理后再回用到企業;電廠的粉煤灰等廢料也成了生產蒸壓磚的主要原料;電廠余熱為縣城提供供熱面積已達370多萬平方米。循環經濟已經將襄垣煤礦打造成這樣一個極具競爭優勢和競爭實力的企業集團:年產原煤240萬噸,入洗原煤270萬噸,發電12億千瓦時,生產電石20萬噸,生產鎂合金2萬噸,生產蒸壓磚1.2億塊,生產聚氯乙烯60萬噸。工業總產值由2003年的9.6億元猛增到2009年的218.8億元;銷售收入由2003年的85155萬元增加到2009年的208.7億元。在這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采訪,我們還特別注意到這樣一組甚至比效益更令人振奮的數字:萬元工業總產值能耗下降0.6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耗能下降1.8噸標準煤。每年減少粉塵排放45萬噸、二氧化硫60萬噸、二氧化碳30噸。這一切給企業帶來的是更快的成長:2010年,襄礦集團的年產值將突破60億元,上繳稅金將達到10億元。
轉型發展不僅為襄垣人打造了一座鮮亮的人居新城,更以新的產業格局促成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去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襄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4.6億元,位列長治市第一;財政收入完成26.63億元,比上年增長26.76%,在全省和全市分別排列第五位和第一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44元,同比增長19.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148元,同比增長7.3%。在全國第九屆中部地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比中,襄垣名列第40位。并且進入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和“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行列。
來源: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孫瑞生 蘭天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