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體驗
不少新聞發言人深感壓力大
新聞發言人是如何履職的?站在部門輿論最前端的新聞發言人,有沒有自己的困惑?在記者的調查中,不少發言人坦言“壓力大”。
●履職黨委新聞發言人:接到許多“無厘頭”電話
走馬上任一周,深圳黨委新聞發言人的切身體驗究竟如何?
接受采訪的黨委新聞發言人普遍感覺,接聽各色各樣的電話已成為他們工作的主要內容。市信訪局新聞發言人郭宏一天要接聽超過10個電話,主要是市民打來反映問題的,“每一條投訴我都用本子記下來,然后去咨詢解決方法,督促相關部門盡快解決,并持續關注每一個問題”。
市委政研室新聞發言人胡恒芳甚至接到過讓她“幫忙拓展業務”的市民來電。市直機關工委新聞發言人李清泉接到的主要是推銷新聞發言人教材和各種培訓班的電話,反映問題的電話反而成為“非主流”。市委黨校新聞發言人羅歸國也稱“接到的主要是推銷術和培訓班的電話,沒有市民咨詢”。市委政法委發言人林開榕除了接到推銷電話外,還有人打電話來號稱在羅湖工地“挖到寶藏”。
政府新聞發言人:
我們應該讓社會了解事實
經過一年歷練,市政府各部門發言人對新聞發言人制度頗有心得。
交通運輸委新聞發言人陳惠港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能亂說話,不能推脫,不能忽悠,只要客觀實際地反映情況,百姓一定能理解”。
市場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程學源也認為,新聞發言人的首要工作是“忠于真相,讓社會了解事實”。
在新聞發布會上,程學源對記者提問來者不拒,因為“記者問的都是百姓關注的問題,有利于百姓生活的問題都是好問題”。他認為,新聞發言人應該“多看報紙,多看熱點新聞”,做好政府和大眾之間的“橋梁”,“地下加工廠、黑豆腐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現、查實,就是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爆料的結果,只要媒體提出‘號令’,我們馬上行動”。
在新聞發布會之外,政府發言人也經常接受媒體專訪,市民也會就關心的問題直接“電話”上門。地稅局新聞發言人楊龍今年以來接到咨詢物業稅、土地征收稅的市民電話大約有10個。
●困惑“壓力大,挺緊張”
市委政法委新聞發言人林開榕形容自己當新聞發言人是“大姑娘出嫁頭一回”,最大的感觸就是“時間不夠用”。由于密集的電話來訪將他的日常工作分割成一個個碎片,他只能見縫插針地在“接電話的間隙辦公”。
市金融辦新聞發言人肖志家頗感“壓力大、挺緊張”的事就是與記者打交道,“有時自己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不說又怕記者寫我推脫不答,這時最為難”。
楊龍表示,如果遇到準備范圍之外的問題,能當面回答則回答,如確實不能答復則希望媒體能給予時間先整理、思考,“不管怎樣都要給記者、群眾一個答復”。
市臺辦新聞發言人崔閩融也坦承,“如何就敏感問題和媒體有效溝通”是當前需要加強學習的環節。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新聞發言人李明曾擔任雜志主編,較為了解媒體,他建議新聞發言人要注意提高表達能力,改變不好的表達習慣,形成自己的風格。
資深新聞發言人陳惠港在香港受到過鳳凰衛視曹景行的點撥,是少有的感到這項工作“沒帶來什么困惑”的新聞發言人。他的訣竅是:“把民生放在首位,沒有私心雜念就能坦然,心態坦然也就沒什么困惑了”。
胡恒芳、郭宏也告訴記者,其所在的部門已經就新聞發言人的常識、修養、舉止方面對他們進行了專門培訓。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