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塞上綠洲綠波翻浪,遠眺田間一棟棟溫室大棚猶如一座座銀屋,陽光下,整齊地閃爍著熠熠光輝。棚內正在給黃瓜授粉的右玉縣新城鎮石頭河新村農民王喜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談起自家的5個蔬菜大棚,他說,去年通過賣菜就已經收回了投資大棚的成本。今年,俺一個棚就可以掙10000多元。現在,在右玉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政策扶持下,像王喜這樣從座座銀屋中走上致富路的農民越來越多,也為右玉縣探索農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新的機遇。
通往避災農業的高速通道
自2009年朔州市啟動“10萬座日光節能溫室大棚建設工程”以來,右玉縣把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現代設施農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攻方向,把設施農業作為抗災避災、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按照“科學規劃,集中連片;先易后難,效益優先;快速富民,跨越發展”的原則,依托城效區域優勢,制定優惠政策,打破村界,統一規劃,整合涉農項目獎金,加快發展3千畝設施蔬菜產業,全力打造塞北地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十年十旱”這個詞用在自有氣象記錄以來平均降水量僅400毫米的右玉縣是恰如其分的,雖然處于山西省西北旱區,但是日照時間長和有效積溫大卻給右玉縣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一個通往避災農業的高速通道。
記者在該縣威遠鎮威東村看到,通過發展日光溫室種植西紅柿、黃瓜等,大部分的村民都已住上了新房。該村正是看中了西紅柿、黃瓜、花卉的建設成本低、生產投入少、產出效益高的優勢,而建成了“四位一體”日光溫室,并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斷擴大規模,形成了占地面積240多畝、日光溫室300多座的威東村“四位一體”蔬菜大棚種植園區,帶動全村15%的農戶發展反季節蔬菜,年產精細蔬菜3600噸,產值75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000多元。同時,該園區的無公害蔬菜,不僅在朔州市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而且打入了內蒙古、北京等外省市場。
從上門動員到家家戶戶搶著種
記者了解到,在右玉縣設施農業建設之初,該縣在探索設施農業園區建設上面臨了一些挑戰。威東村黨支部書記馬寶告訴記者,群眾難組織、資金難籌措、技術難保障、銷路難保證曾經是我們村的四大難題。
據了解,為了促進全縣設施農業發展,右玉縣明確一名縣委常委和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專抓,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把發展設施農業納入鄉鎮目標考核,實行年終評比。縣政府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都安排一定經費重點扶持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同時,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對設施農業的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服務網點用地,縣里千方百計予以解決;縣政府還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簡化審批手續,最大限度地解決蔬菜大棚種植農民季節性、臨時性所需資金。
7月27日,記者走進新城鎮石頭河新村,這天村里正在唱大戲,舞臺下人山人海,家家戶戶都是高朋滿座,一派歡樂的景象。走在村子中央,兩邊的“小別墅”比比皆是,而且街道到處能看到沙堆、磚垛,據村干部講,這些都是村民們為蓋蔬菜大棚備的料,這幾天就有3家在開工建設。
近年來,右玉縣新城鎮依托城郊區域優勢,制定優惠政策,打破村界,統一規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快發展設施蔬菜產業大鎮,全力打造以石頭河新村為核心的設施蔬菜產業群,全鎮已建成日光溫室268座。近年來累計投資1200余萬元,在石頭河新村通鄉干線新建蔬菜大棚160座(其中今年新建100座),合計面積200畝,整修道路6000米。 目前,已投入生產的268座溫室大棚,主要生產黃瓜、蕃茄、西芹、辣椒、葉菜類等20多種無公害蔬菜,年畝產量達1.5萬公斤,畝產值3萬元。
從過去的各級干部上門動員種到現在家家戶戶搶著種,發展設施農業的農民真正嘗到了甜頭。在市場價格拉動下,設施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數據顯示,去年從事設施農業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81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2279元。
建立產業化經營模式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拉動下,右玉縣廣大農民進一步認識到發展設施農業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特別是生產效益不斷攀升,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投資建棚的積極性。該縣按照“公司+基地+農民”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中介組織的紐帶作用,以蔬菜、苗木、花卉等為重點,不斷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力爭形成“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等多種棚膜經濟產業化經營模式。
“你看看,我種植的西紅柿比其它棚里的都大。”臉上寫滿喜悅的威遠鎮威東村農民吳連元一邊熱情地讓我們嘗嘗他的勞動果實,一邊向我們介紹說,“今年市場行情好、蔬菜價格高,聽說村里要擴大大棚種植規模,我就又增加了2個大棚,現在的5個大棚,4個種蔬菜,1個種花卉,收入8萬元沒有問題。”
談起銷售,吳連元說:“村里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蔬菜銷售沒有問題,來自周邊地市的客戶按時進村收購,大棚種植戶足不出戶就能將蔬菜銷售一空。”與此同時,右玉縣建立了設施農業市場信息網絡,及時掌握各地農產品需求信息,引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經濟人、購銷大戶等為依托,加強與周邊大城市、大型批發市場合作,開辟了農產品購銷的綠色通道,同時在威遠鎮威東村、右衛鎮等鄉鎮建立了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形成了周邊市場拉動本地市場、本地市場牽手千家萬戶的的銷售格局。市場化銷售使右玉縣每年外銷新鮮蔬菜5000多噸,年收入近百萬元。
2009年,右玉縣還設立了設施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并且每新建一座大棚(0.5以上)財政補貼3000元。在此基礎上,大棚蔬菜測土施肥補貼由試點轉為全覆蓋。同時,一些鄉鎮也都積極創造條件、出臺政策支持設施農業發展。
右玉縣設施農業方興未艾,既要擴大規模、增加數量,又要改善品質、提高質量。威遠鎮鎮長蔚瀚這樣形容:“一個大棚對一個農民來說就是一個銀行。農業發展需要產業支撐,有了產業支撐,農民的腰包就會鼓起來,新農村就建起來了。”
來源: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記者 孫瑞生 通訊員 全喜 辛泰)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