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歷時3個多月,北京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公選選才”,近日落下帷幕——224位局處級崗位任職人選,走上新崗位。
這次公開選拔,是北京第十次“公選選才”。所設241個職位(后因取消或空缺減少17個),涉及全市18個區縣和50個市直機關及市屬企事業單位,涵蓋經濟、文化、社會和城市建設管理等多個行業和領域。
“賽場選馬”,如何賽、怎么選,從而確保選出“好馬”?北京這次公選,突破傳統考試思維,大膽創新選才模式,受到廣泛關注。
北京市此次公選產生的這224位新任職人選,包括副局級38人,處級186人。當中,超五成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77人擁有高級職稱,“高學歷、高素質、年富力強”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不少報名參加選拔的干部感慨,也有很多市民評價:此次公選測評體系、考核方式新穎,注重實效,選出的是人才、是公心、是民意,讓勝出者服眾、落選者服氣。
筆試
按照崗位類別出題
著力組織協調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素質,發掘考生潛力
11416人,這是北京今年公選的正式報名人數,創歷次公選之最。據北京市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辦公室介紹,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首次借助公選平臺“海選”主管科研的副校長。該職位受關注度之高,大大出乎校方預料:要求碩士以上學位,所有報考者都是博士,1/3有海外留學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