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暴利”是一大推手,農民在產業鏈中仍處弱勢
“糧食、蔬菜、雞蛋等農產品今年輪番漲價,漲價形成機理比較復雜,不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成因各不相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菜價上漲,除了種植成本推高外,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今年的倒春寒、夏季水災等,一方面造成蔬菜減產,一方面給流通帶來困難,運輸不暢無疑會加劇蔬菜價格波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另外,部分地區城市化擴張加速,原有的專業菜地面積減少,相對穩定的蔬菜供給機制被打破,也是造成菜價波動的原因。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菜價居高不下,除了上述原因,流通環節的因素影響更多。董春國所住的村子,離壽光蔬菜物流園只有1公里多距離。村民可以等著收購商來村里收菜,也可以自己把菜拉到物流園去賣。自己去賣,每斤能多得1角錢。對這1角錢的差價,董春國倒也想得開:“人家收菜的人也得賺錢啊。”
目前,我國大部分蔬菜從田頭到餐桌,一般要經過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早市、超市)等5個環節。今年一項調查顯示,1斤芹菜農民以0.3元多的價格賣給收購商,到了批發市場環節價格就變為0.6元,到了二級批發價格已漲到0.8元,經過零售環節加價,農貿市場上的價格能達到1.5元。
可見,在蔬菜的產銷鏈條中,菜農得到的地頭收購價僅為零售價的20%—30%左右,批發價則約為零售價的一半,終端零售才是獲利最大的流通環節。程國強說,農產品價格上漲后,部分農民確實收入比以前好了些,但他們分享到的利潤依舊非常低。一旦某種農產品供過于求,批發和零售可以通過調整價格維持利潤水平,由于農民的種植成本相對固定,收購價降低就必然使農民收益受損。
在鄭風田看來,“流通暴利”的存在,表面看是國內農產品利益分配失衡,實質問題還是農戶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經營過于分散,議價能力弱,農民在產業鏈條中的弱勢地位仍然沒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