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漲殺跌”的怪圈,導致農產品價格大幅異動
董春國至今還記得8年前的菜價下跌。那會兒他是看市場上哪樣菜賺錢就種哪樣,可好不容易盼到自己的菜上市,菜價卻下來了,眼瞅著辛辛苦苦種出的菜賣不出價,董春國是欲哭無淚。從那以后,董春國開始觀察市場,總結規律,現在他依然是憑自己的經驗和眼光在種菜,基本沒再虧過大錢。他說,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民肯定會有好處,但每次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最后受傷的還是農民。
鄭風田表示,農產品要抵御市場風險,從農民角度說,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通過建立行業協會或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讓生產實現規模化,這樣農民在面對市場時,談判議價能力才會提升,農民的經濟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由于農產品價格波動服從“蛛網理論”,當期價格將決定下期生產,因此農產品極易陷入“少了漲、多了跌”的市場怪圈。程國強認為,要克服這一問題,對糧食等重點農產品可采取最低收購價、優化儲備結構等調控措施,有效引導市場價格,保護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蔬菜、水果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農產品,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監測和信息服務體系,完善農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發布制,為農民提供及時管用的市場信息服務;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農業保險,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風險、災害風險等管理服務。
“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穩定市場預期,防止價格異動,實現價格合理、市場穩定、農民增收,對進一步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意義重大。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推出6項舉措穩定菜價,各有關部門也紛紛制定相應政策措施穩定農產品價格。
國家發改委出臺《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專門針對我國蔬菜、水果等因為冷凍保鮮能力不足、收獲后腐爛變質造成價格季節性波動的問題。未來5年將增加冷庫庫容1000萬噸;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30%、36%以上。專家認為,這個目標如能順利實現,配以其他措施,目前農產品價格“坐過山車”現象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董春國們也才會真正地“種有所得”。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