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5:30,南京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小龍蝦事件調查結果:南京發生的小龍蝦疑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確認與食用小龍蝦有關。
對此,省畜牧水產局表示,將成立“湖南省小龍蝦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負責全省小龍蝦應急組織協調工作。同時,還將制定小龍蝦檢測、檢疫及準入制度,加強市場秩序管理。
23人吃小龍蝦后病倒
會上透露,截止到9月7日上午12:00,南京全市共收治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病例共有23人,患者均有全身肌肉酸痛癥狀,并伴有肌酸激酶、肌紅蛋白明顯增高。臨床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經治療,已有22人治愈出院,還有1人仍然住院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發布了關于對南京發生小龍蝦疑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初步意見。專家認為,本次事件是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極少數個體出現的橫紋肌溶解綜合癥,經綜合分析,認為與國際上時有報道的Haff病基本一致。
具體的致病因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綜合檢驗結果與會專家組認為,本次所報告病例屬Haff病,與食用小龍蝦有關,病人經及時治療,預后良好。
致病原因
小龍蝦中毒實為哈夫病
據了解,哈夫病最早出現在1924年夏秋的波羅的海Haff(哈夫)海濱,并因此得名。在此后9年內的同一季節和同一地區發現了大約1000例病人,并發現這些病人均與吃淡水魚有關;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出現了23例相同病例,由食用水牛魚和小龍蝦引起;2000年北京也出現了6例因食用小龍蝦引起的病例。
“致病毒素很可能來自小龍蝦個體本身帶來的毒素。從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小龍蝦個體本身帶有毒素,這樣的個體也是極少數的,可能是由于在某一水域食用某一種有毒物質引起的,但現在這些都還不能定論。”吳永寧說。
湖南應對
我省加大對小龍蝦監管力度
調查結果公布以后,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該中心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表示,我省從9月1日起,已加強該類事件的病例監測,一旦遇到類似患者,城區所有醫療機構將及時上報衛生部門。目前已成立了診斷小組,此類食物中毒病人將在指定醫院收治。
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鑒于我省多個市縣都有龍蝦養殖基地,目前正在全省開展龍蝦養殖企業專項執法大檢查,并要求各市縣漁業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龍蝦質量監管的力度,加強檢測、檢疫,并且著手制定相應的準入制度。
長沙市衛生局表示,將主要針對經營龍蝦的餐館進行一次檢查。同時提醒廣大市民,龍蝦生存在污染較重的環境中,一次食用不能過多;頭部有眾多重金屬物質,一定要去頭后再食用;另外,用清潔劑清洗過的龍蝦,前夾會脫落,這樣的龍蝦不要食用。
發病的都吃了
10只以上小龍蝦
雖然現在發病的人群還不明顯,但南京地區發現的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患者都是吃了數量較多的小龍蝦。病前4~13小時內均有食用較多(10只以上)小龍蝦史。
專家說法
無需談小龍蝦色變
吳永寧說,從專業角度來說,所有食物都存在著一定風險,吃扁豆或發芽的土豆也可能中毒,南京可能是上百萬人在吃,但只有極少數個體患病。另外,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Haff病臨床表現總體來講是輕微的,極少數比較重。只要及時發現和及時就診,完全可以治愈。已經出院的病例沒有發現明顯的后遺癥。
Haff沒有地域性
吳永寧介紹,全世界吃小龍蝦的人都很多。小龍蝦不是都帶毒,是大部分沒毒,極少數才會有癥狀出現。從環境來看,排查了能夠引起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所有環節,沒有一個環節有證據表明。小龍蝦帶毒可能與某一個水域、某一種物質有關。
來源:三湘都市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