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花黎產品
花黎產品一條街
記者從商販那了解到,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海口已有類似的集市,但主要位于海口戲院附件,以花草木根為主打商品,其規模跟如今的比是不言而喻的。到了90年代,政府開始加強管理,整頓市容市貌,本來在戲院附件的小商販不得不搬遷至管理稍松的公園路。90年代在公園路旁自發形成的小集市還相當不完善,以流動商販為主,并沒有固定的店面,也并沒有像現在一樣固定的周末售貨時間。到2003年,小集市也只不過是由幾家賣花梨木家具及工藝品的店鋪組成。直到2005才顯現出雛形,后來不斷有小商販的加入,便形成了今日的模樣。擺攤的挨著有店面的,店面連著店面,形成一排長長的海南三寶“觀賞長廊”。
這個飽含價值卻又“平易近人”的長廊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收藏愛好者,更有甚者每星期不惜從內地趕來。在人頭攢動的涌流中,有些常客,你每周末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王梁森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王梁森先生是海南當地居民,從事木雕工藝多年,對海南黃花梨也頗有研究。據王先生介紹說海南花梨木由于產地土質不同導致各地木質色澤也不同,而與國外的泰國花梨木含油量0.3%及越南花梨木含油量0.8%相比,海南花梨木含油量高達3.8%。含油量高的海南花梨木制作的家具天然順滑,無需油漆,色澤好,經久耐用,從而使海南花梨木更稀有名貴。
當談及目前海南花梨木價格暴漲的情況時,王先生笑著告訴記者,古代時候,海南花梨木是由宮廷官員收集給皇家制作專用高級家具用材;解放后,海南花梨木主要用于島內生產算盤及樂器廠生產二胡、高胡、琴等樂器專用材料;到70年代才開始利用花梨木制作工藝品,目前海南花梨主要為工藝品制作材料及名貴藥材。一方面,由于海南黃花梨成材周期長,加上近期的大肆挖掘,海南花梨找料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自花梨木用作工藝品制作材料后,以原來一元一斤的價格上升至百元,再經由媒體及收藏家的炒作才達到目前幾百元至千元一斤的“黃金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