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文在制作木雕
海南花黎木雕
記者在采訪時還碰到幾位熱心腸的老板和顧客。他們都編織著一個個新奇的故事。
馬慶文在巷子里有一個花梨木工藝品店鋪,他是自制自銷海南黃花梨工藝品發家致富的。馬先生算是較早加入加工花梨木工藝品行列的,自2000年開始,馬先生便與人一起,從海南各市縣收購花梨木自己加工制作成工藝品銷售。馬先生告訴記者,經過近10年的奮斗,當年一起擺攤的人現在大都發家致富了,他告訴記者隔壁兩家店鋪老板就是當時跟他一起合伙做生意的朋友,如今,大家都分開各自經營生意,生意愈做愈大,甚至有人在海口別處開了些分店,也有不少人在城里買了房子車子。
說到如何辨別真假海南花梨木,馬先生告訴記者,由于海南黃花梨越來越少,現在市場上多充斥著來自泰國越南較低質的花梨木,不懂行的人很難辨別真假。馬老板拿起他正在加工的一個茶具,指著木上的紋理說:“海南黃花梨的格(即木的實心部分有木紋也稱鬼臉)跟越南等地的不同,海南花梨木的木紋特別清晰而越南等地的木紋較粗糙紊亂,遠沒有海南花梨好看。除了紋理,還跟重量有關,因為海南黃花梨含油量較高,故同等大小的花梨木中,海南的肯定要重點,也更亮麗、更有色澤”。馬先生還告誡收藏家買花梨木工藝品時特別仔細辨認,以免上當受騙。
與馬先生不同的是,賣海瓷的邢秀麗則是出于對愛人的支持而最終與這個巷子結下深緣的。小邢是海南文昌人,七年前與海南大學藝術系畢業的丈夫結了婚。小邢的丈夫對海瓷文化的追求使其畢業多年來從沒放棄過對海瓷的收藏。后來,收藏的如此之多,到2008年,小兩口只好決定拿出一部分來賣。就這樣小邢平時陪丈夫在海南各市縣農村收購海瓷,周末便來巷子擺攤,目前擺攤的收入成了小邢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日子還算過的不錯。
小邢的攤位雖小,但是也有不少識貨的收藏家來到攤前。在攤前的一個外地收藏家告訴記者,海南海撈瓷是指古代“海上絲綢(陶瓷)之路”上的海南附近海域觸礁沉船所遺留的各時期的陶瓷,通稱為“海撈瓷”,簡稱“海瓷”,具有豐富的海底文化研究價值。小邢也順手拿起一個杯子,跟我們說道,別看這是個小小的杯子,這杯子可有來頭呢。這叫將軍杯,是古代專供將軍喝酒用的杯子,少說也是宋代的文物,完好的將軍杯一般能賣到上萬元。可惜這杯子在掉了釉,現在也只能賣8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