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人們發現,微觀個體的健康不等于總體的健康,所以現在就強調了“宏觀審慎性管理”的概念和框架。簡化地說,宏觀審慎性就是從金融系統性穩定的角度出發,在保持微觀健康的前提下,還需要考慮宏觀總體的系統性穩定和健康性,其重點是逆周期性的政策。過去的金融系統里面有許多順周期的因素,即在經濟上升周期,人們易變的更樂觀以至推動泡沫的產生和系統性風險的積累,所以,現在要引入逆周期的政策框架。此外,還有一些因素也可以引起系統性的風險,比如金融工具(或金融產品),如大家所知的CDO、CDS等;再如支付清算系統,也可能導致風險,現在開始強調中央對手方的交易與支付機制(CCP);還有營運模式,如發起配售模式、過度依賴外部評級等可能都會導致順周期問題,從而引發系統性風險。總之,最近以來,大家比較集中地把這些因素都納入了宏觀審慎性政策的框架。
對于健康性的界定,如果作個比喻,我想健康狀態大體可以分為四種。一種是完全健康,沒有發現或按現行標準尚未發現有任何毛病。第二種是亞健康,有一些毛病,但總體而言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吃藥或者保養,邊工作邊修理。我把這種修理稱為“在線修復”(Online Repair),當出現亞健康狀態時,可以一邊保持功能運轉的同時一邊注意修理和調整。第三種是生大病狀態,相應地需要“離線修復”(Offline Repair),就是無法正常工作,必須回家養病或者住院做手術。對于銀行來講,就是新的信貸業務已經無法繼續進行,需要停下來修理資產負債表,也無法為實體經濟提供正常的服務了。第四種是重病不治,要關閉破產了,就是要買棺材了;對于金融機構,就是無法運行下去了。
第二,中央銀行需要關注和研究“在線修復”。針對上述四種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況可能比較普遍,完全健康、重病致死都是少數。對金融機構而言,多數情況下,都是一邊在提供金融服務,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病癥,需要整頓、修復。過去,在有關中央銀行職能的研究中,對這類問題關注得不夠。人們通常認為,中央銀行參與制定健康性標準,只要有強有力的監管,確保個體金融機構微觀上符合標準,那么金融體系整體就是健康的。另一端是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強調危機管理,重視出了危機如何能得到有效的應對。對中間狀態,則關心和研究得不夠,往往是覺得中間狀態可以通過市場作出自我修復,每一個人自己關心自己的健康就可以自我修復,用不著中央銀行做什么事,所以中央銀行的職責里面沒有太多涉及這方面的問題。但是這次金融危機使得人們提出了很多疑問,比如涉及到“大而不能倒”問題;涉及到危機處理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涉及到救助及其后的成本分攤問題,也就是要對金融機構征稅或者對金融交易征稅以覆蓋成本的問題。醫生總是告誡大家,不要等生了重病才去治療,日常保養和修復是重要的,這就涉及處于中間狀態時的金融穩定職能問題,也就是如何“在線修復”的問題。
從中國的經驗看,中國實際上在上一次金融危機、也就是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沖擊很大。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如果要把國內這些大型金融機構送去住院治病的話,經濟恐怕恢復不了。因此只能讓他們堅持干活,等到危機過后,會多給一些藥,系統性地治病。因此,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期的時候,也就是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籌備召開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研究下一步如何對金融系統進行修復。應該說,危機期間病情很嚴重,銀行業平均不良資產比例在40%以上。之后,2003年開始對銀行業進行改革,予以修復,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最近。